新华网 正文
巴基斯坦家庭两代7口人的“北京故事”
2017-04-24 08:14:1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20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和巴基斯坦,通过古丝绸之路,架起友谊桥梁。巴基斯坦曾热情地迎接来自东方的客人——中国汉代使节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

  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两个文明古国正携手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这条新的丝路,延续传统友谊。而现代中国也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来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留学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伊克拉姆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满怀憧憬,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成为巴基斯坦第一批赴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从此与中国结下一生的情缘。

  21世纪初,伊克拉姆将6个子女先后送往北京高校读书,其中5人就读北京理工大学。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孩子们在中国留学都成绩优异,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而北京,也成了这一家巴基斯坦人的“第二故乡”。

  “中国安定的环境、中巴传统友谊,都是我们喜欢中国的理由”

  春日的北京繁花似锦。在北理工的校园里,30岁的巴基斯坦姑娘扎维利亚浓眉深眸,长发飘逸,一袭黑呢大衣配上一条牡丹花的粉紫色围巾,走在校园里,格外引人注目。

  这位性格开朗、中文流利的姑娘2008年来到中国,先在天津大学读了一年汉语,2009年至今一直在北理工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6月,她即将博士毕业。

  “爸爸很早就来中国学习,他学习特别厉害,中文说得跟中国人一样好!”说起父亲,扎维利亚一脸崇拜,“他常说中国是他的‘第二家乡’,中国人性格特别好,特别欢迎外国人。我们来中国读书也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1974年至1979年,伊克拉姆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学习中文及无线电技术,之后回国,就职于巴基斯坦一家军工企业,并成为一名坦克工程师。之后近30年,伊克拉姆都致力于中巴国防方面的合作项目。2005年,受公司派遣,他再次来到中国,就读北理工自动化学院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伊克拉姆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也影响到了家人。留学期间,他曾带领全家人来中国旅行并参观北理工。学成归国后,他就帮子女们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送他们到北理工读书。

  “中国安定的环境、中巴传统友谊,都是我们喜欢中国的理由。”多年后,再次回母校、已胡须花白的伊克拉姆老人这样向学校讲起当初的决定,“北理工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氛围深深吸引我们,教师一流的教学水准和对留学生无私的帮助与关照,都让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更方便和自由。”

  “爸爸觉得中巴关系特别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很安全。”扎维利亚说,“我们小时候也看中国的照片、听他讲中国的故事,也很想去看看。”

  扎维利亚的姐姐玛丽亚最早沿着父亲的足迹来中国学习。她2005年来北京学习汉语,之后就读于北理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在北理工留学生中心,优雅腼腆的玛丽亚挽着妹妹扎维利亚的胳膊,笑着回忆,“来中国前我就听说中国人工作很努力,来了后发现他们是非常、非常努力。”她记得,刚来北京时,只有几条地铁线,但现在地铁线四通八达,印象最深刻的还有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是个和谐友善也很有秩序的国家。”

  跟姐妹俩同时,玛丽亚的丈夫瓦黑德、扎维利亚的丈夫哈玛德也来到北理工,学习信息与通信工程,几年后分别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弟弟阿玛尔又来到北理工读书,今年3月,他刚刚获得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这是一段我将铭记终身的学习体验”

  伊克拉姆家族成员们在学业上取得的累累硕果,离不开自身的艰辛努力和中国师生的热心帮助。

  说起刚来中国时的种种不适应,扎维利亚不住地摇头。“那时我完全不会说中文,上课时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完全听不懂,跟同学们也都没法交流。”就这么天天听、天天练,慢慢地,她发现能听懂了,对汉语也有了浓厚兴趣。

  而北理工师生的无私帮助也让她们感到了异国的温暖。扎维利亚满怀深情地说起,读硕期间,她跟一位老师比画着说听不懂讲课,且PPT都是中文,没想到第二天,这位老师就专门为她一个人做了英文的PPT,考试时也让她自由选择中文或英文考试,这让她感动到不行。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才树立自信,一步步成长。”扎维利亚感慨,“这是一所我忘不了的大学,也是一段我将铭记终身的学习体验”。

  “正如父亲所说,中国人都乐于助人。”玛丽亚记得,上学时老师都很关照她,为她修改论文,指导课题,帮她解决各种问题,同学也会经常帮她温习课程,一起讨论。

  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姐妹俩在学业上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成为北理工留学生中的榜样。

  闲暇时,她们最喜欢去逛颐和园、天坛等公园,到前门、王府井等地购物,最喜欢吃的是饺子和宫保鸡丁。扎维利亚说,她也去看虽然听不太懂但“特别喜欢”的京剧,“我们都特别喜欢北京,呆了很多年,都习惯了,去别的地方都觉得路特别窄。”

  因为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今年3月起,玛丽亚成为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每天都忙碌地为外国留学生们教授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去年9月,她丈夫瓦黑德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教职。夫妻俩现在以校为家,每天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还不时为学校接洽前来交流的外国学者。

  而哈玛德也在北京一家外企找到工作,从事汽车电子设备研发,28岁的阿玛尔因成绩优异获得北京一家航空公司青睐,即将从事无人机方面的研发工作。

  阿玛尔兴奋地说,去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了中文的妹妹贺芷兰现在也成了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的一名中文老师。这个月底,另一个妹妹阿米娜也会来北京学习汉语及专业技术。

  “希望成为中巴交流合作的桥梁”

  如今,扎维利亚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她所熟悉、热爱的北京找到一份好工作,跟丈夫一起经营生活。让她高兴的是,今年初,中国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中国的对外政策正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松。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生活。

  “过去很多巴基斯坦人都喜欢学阿拉伯语、法语和德语,但现在他们都想学汉语,到中国来学习、跟中国人合作,许多大学甚至小学都有中文班。”玛丽亚说,“这些年因为中国蓬勃发展,许多外国学生都希望到中国留学,越来越多人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我们全家人就是受益者。”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在华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已达44万多名,来自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亚洲重要的留学目的国。去年,北理工留学生总数近2000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人数达800多人。

  根据规划,中国还将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规模,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而正在建设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也让扎维利亚和家人格外期待。他们说,一直以来,最困扰巴基斯坦的就是能源问题,很多城市缺电,即使是在首都伊斯兰堡,有时也会一天停电5小时,很多家庭都有小型发电机,“生活很麻烦”。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家乡一些地方已启动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项目,缺电问题正得到缓解。许多当地人还参与到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中,交通状况正得到改善。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我相信中巴经济走廊就是两国友谊所结出的硕果。”玛丽亚表示,“我们都相信,随着中巴经济走廊一系列项目实施,巴基斯坦人的生活将会得到改善,我们在能源、交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也将更加紧密,这将使两国人民受益。”

  在扎利维亚看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推进,未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这将为许多和她一样在中国受过教育、懂汉语和专业技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带来难得机遇。“我希望自己能在其中发挥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中巴交流合作的桥梁。”(本报记者李斌、魏梦佳 实习生郑逢燕参与采访)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温哥华举行乐高积木展
    温哥华举行乐高积木展
    福建湄洲湾北岸崛起港口群
    福建湄洲湾北岸崛起港口群
    这家书店不卖书 阅读也可“玩”共享
    这家书店不卖书 阅读也可“玩”共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86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