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作品(11月21日摄)。新华网 段仙艳 摄
目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四宝斋乌铜走银技艺已经传承了170多年,万光红是第四代传承人。如今58岁的万光红有六大嫡传弟子,200多名学生,他希望年轻人能把乌铜走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万光红正在錾刻图案(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据了解,乌铜走银因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繁琐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乌铜走银首先是将一定比例的金、银、铜等多种材料炼成乌铜,然后以乌铜为胎,雕刻花纹图案,再将熔化的银水注入花纹细理间,打磨抛光,最后氧化捂黑形成。(完)(新华网赵普凡、段仙艳摄影报道)
未经“捂黑”的乌铜走银作品(11月21日摄)。新华网 段仙艳 摄
乌铜走银戒指(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乌铜走银中的“走银”环节(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乌铜走银戒指(11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