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公斤;2020年,30公斤……这是5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尹以祜所扛拍摄设备重量的变化。图为航拍尹以祜一行进山拍鸟(10月27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自2015年盈江县石梯村发展观鸟产业后,由于工作需要,尹以祜开始了自然生态题材类的新闻报道,并常年前往石梯村进行采访拍摄。图为尹以祜(左一)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进山拍摄(10月27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第一次进入石梯村的景象,尹以祜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天下着雨,道路泥泞,越野车开到一半后也无法上山了,他们扛着设备徒步1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口。作为常年外跑的记者,尹以祜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当地还有这么一个穷困落后的村落。图为航拍镜头下的石梯村(10月28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该从何处着手作石梯村的报道?既然是发展观鸟产业,那么石梯村会有哪些鸟类?怎样才能挖掘出村子的特色亮点?带着许多疑问,尹以祜反反复复去石梯村,和村民交流,了解村情,一年下来,尹以祜去石梯村就有数十次。图为尹以祜在采访(10月28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2015年五一节期间,盈江县举办了“中国盈江首届观鸟节”,并举行观鸟比赛,来自各地的数十名观鸟爱好者们开始把目光聚集到这个中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抓住这个时机,尹以祜和同事再次来到石梯村,跟随观鸟爱好者们去找寻珍稀鸟类。图为石梯村村民骑摩托车带领游客进山(10月27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在又一次前往石梯村采访的途中,他见到许多游客扛着各式各样的“长枪短炮”观鸟,二十多人在路边鸦雀无声,尹以祜也悄悄拿起相机跟拍。图为尹以祜在鸟类监测点拍摄(10月27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拍摄鸟类也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尹以祜常说起这句话,起初他只是为了做新闻报道而去拍摄一些画面场景,但随着对观鸟产业了解的深入,他开始明白,一张好的珍稀鸟类照片更能够凸显出石梯村鸟类资源丰富的亮点。图为白颊山鹧鸪(10月27日摄)。新华网发(尹以祜 摄)
于是,尹以祜开始学习关于鸟类的摄影技巧,升级拍摄装备,并向盈江县观鸟协会学习请教,认识不同鸟类品种。图为尹以祜在整理摄影器材(10月2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自然生态类的题材需要记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跟拍记录,但由于尹以祜还有其他采访工作任务,因此,他只能抽空去石梯村鸟类监测点蹲守。有一次为了拍摄到双角犀鸟出巢的影像,尹以祜和其他摄影师在无法通信的村里待了9天。图为拍摄到的双角犀鸟(6月10日摄)。新华网发(尹以祜 摄)
随着拍摄鸟类数量的增加,尹以祜对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他惊喜地发现,来石梯村的鸟类从原来的100多种逐渐增多到400余种。而变化还远不止这些,石梯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在改变、基础设施在改善、住宿餐饮接待水平在提高,前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村民从只会说方言到会讲普通话,从不愿和人说话到主动聊起村情,沟通能力明显提高。图为尹以祜(左三)在采访村民(10月2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2017年,尹以祜加入到了德宏州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并利用自身资源,组织邀请对自然生态有浓厚兴趣的摄影师、媒体人一起来石梯村拍摄,同时他还整理拍摄到的影像素材,向村民和游客作展示介绍,希望能让人们认识鸟类、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图为鸟导和游客们在路边拍鸟(10月2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石梯村被观鸟人称为“中国犀鸟谷”。结合犀鸟元素,尹以祜还与同事们制作了微信表情包,并创新报道方式,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态,多角度来报道石梯村的变化和亮点。图为尹以祜在看按照犀鸟形态制作出来的文创产品(10月26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五年来,尹以祜用数百篇报道记录了石梯村从“贫山村”变为“幸福村”的蜕变过程。图为尹以祜在整理素材(10月29日摄)。新华网 范芳钰/文 赵普凡/图
尹以祜用镜头展现了一个民族村落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全村上下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懈努力,也感受到了盈江县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和信心。图为航拍镜头下的盈江县城(9月3日摄)。新华网发(尹以祜 摄)
尹以祜认为,记者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一半的时间,记者要深入基层,到老百姓身边挖掘更多鲜活的素材;另一半时间,记者要利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用这个时代的话语讲好当下的新闻故事。图为盈江县一隅(9月1日摄)。新华网发(尹以祜 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