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过于沉迷打游戏 可以考虑送医院
2019-07-25 11:53:06 来源: 昆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游戏成瘾”首次被明确为一种病

  过于沉迷打游戏 可以考虑送医院

游戏的吸引力,孩子们很难抗拒。 记者蔡晓磊摄

  玩网络游戏上瘾也是病?近日,不少人注意到一条消息: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一份《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共识》)。这也是继今年5月25日,“游戏障碍”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后,我国官方发布的首份专家共识。

  该条消息一出,引起很多家长关注,正值暑假,孩子在家总是抱着手机玩游戏、刷屏,这是不是病?真被界定为游戏成瘾应该如何治疗?

  家长

  是病,就得治

  《共识》把“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采访中,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既然把游戏成瘾作为一种疾病,那么又该如何来治疗呢?

  上小学六年级的杨劲(化名)是手机游戏爱好者,据他的母亲观察,放假后他每天玩手机游戏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玩,甚至吃饭时都是扒一口饭,还玩会儿游戏。经常饭菜冷了,碗里的饭还剩大半,晚上睡觉要提醒很多遍,甚至为躲避父母监督,躲在被窝里玩……

  痴迷于玩手机游戏,杨劲的母亲认为这样对孩子不好。前期,她试过把手机网络断了和直接不让孩子玩手机,但效果不明显,孩子跑去找其他同学玩,玩得更厉害。

  得知游戏成瘾被定义为一种新疾病,杨劲母亲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病应该如何治疗?需不需要上医院?还是要吃药?”

  感冒了可以挂内科,受伤了可以挂外科,但对于游戏上瘾这种病,许多家长却不知道去医院找谁。家长付熙俞说:“我们希望多有一些公立的戒除网瘾、游戏瘾的机构,让成瘾孩子得到规范治疗。”

  同时,一些家长认为,网络和手机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接触,可是规范净化网络和游戏环境的政策措施却相对缺乏,国家应该出台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关法律法规。

  学校

  家长不要“电子安抚”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电脑等入校,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基本不会成为“游戏障碍”的患者。如何避免游戏成瘾,更多则要靠家长来监督和引导。

  相比成年人,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时家长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此也要求家长要有很好的自控力。五华区瑞和实验学校校长李于骁介绍,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想要安静一会儿的父母,简单、粗暴地丢一个手机给正在闹腾的孩子玩,犹如给一个哭闹的婴儿安抚奶嘴一样,这样的“电子安抚”,让孩子玩游戏的行为变得不可控,增加了游戏成瘾的风险。

  在李于骁看来,游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如何玩游戏。如射击、战略、任务等游戏,具有开发思维的作用,能锻炼脑、眼、手的协调能力。反之,如果沉迷游戏之中,超过自己控制能力,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这种行为便需要接受干预治疗。

  学生玩游戏,尤其是小学生应该在父母监督和引导下,从而让游戏对孩子形成良性影响。李于骁建议,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可挑选一些适合的益智类游戏,通过限定时间或游戏次数,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游戏;对于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关注较少的父母,则应该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游戏,避免他们沉迷上瘾。

  专家

  被游戏控制了就是“生病”

  “游戏障碍也就是常说的游戏成瘾,此前业界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列入疾病一直有争议。”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主任杨丽表示,今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形成专家共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游戏成瘾与普通的玩游戏是有区别的,不是喜欢玩游戏就是游戏成瘾。被定义为游戏成瘾需要符合这些特征: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手机游戏,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升级。并且,这样的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以上才能确定为游戏成瘾。”杨丽说。

  据了解,国内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

  “游戏成瘾虽然不像物质成瘾,不良后果会马上显现,但是游戏成瘾持续时间长,会导致成瘾者人格改变,变得自私、冲动,还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久而久之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游戏成瘾正式划归为疾病后,很多人会转变观念,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从而到医院寻求帮助,这对成瘾者接受正规治疗有很大帮助。”杨丽说。

  争议

  大学为啥要开电竞专业

  尽管绝大部分家长都对网络游戏颇有微词,但这并不能阻碍网络游戏飞速发展,一些高校甚至开设了电子竞技专业,让“打游戏”变成了一门正儿八经的学问。

  大学教育让更多学生涉足游戏产业,会让更多人沉迷游戏之中吗?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吗?

  云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潘明波不这么认为,游戏和电子竞技是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结合人工智能、VR虚拟仿真等技术,未来的游戏市场会越来越火、越来越大。但电子竞技不是单纯玩游戏的专业,未来电子竞技既然作为一个小的产业发展,那么人才需求必然是复合型的,如人工智能、游戏场景、VR技术、电子竞技场景设计、游戏数据分析、游戏教练等。

  “《共识》为今后如何解决游戏成瘾问题指明了方向。” 潘明波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共识》的发布。

  潘明波认为,通过指导文件细则判定是否游戏成瘾是疾病很有必要,能让自身、家长、社会清楚游戏成瘾不再是沉溺于玩游戏那么简单的问题了,而是一种复杂的严重的疾病。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能够尽快走出来,更好地学习、生活。

  经过调查,云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由于专业需求,学生需要接触网络和游戏知识,但一些学生已经处在游戏成瘾的边界线上,玩游戏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共识》的发布,为学院提供引导方向,下一步学院会通过心理教师和辅导教师制定一系列措施,对这些学生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建议

  陪伴和关心是预防良方

  据了解,游戏成瘾常常出现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主要与儿童青少年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好奇心较强、学业压力重等原因有关。成年人自我调控能力强,较少出现游戏成瘾,只要在玩游戏的同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都不会被定义为游戏成瘾。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和国内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玩游戏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因此家长也不需要听到游戏成瘾是疾病就过于忧心。”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主任杨丽说。

  如果被确诊为游戏成瘾,应该如何治疗?杨丽介绍,由于游戏障碍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认识,也没有具有临床适应症的药物,治疗时考虑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以及共病,通常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心理治疗、家庭配合的综合治疗手段,让患者改善健康、情绪问题,减少依赖产生。

  “其实,游戏成瘾是可以及早干预的。”杨丽介绍,新发布的《共识》对预防游戏障碍提出建议:对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的科普宣传工作,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与学校早期识别游戏障碍的能力,对可疑的游戏障碍患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系统的治疗。

  此外,杨丽建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少在孩子面前玩游戏、玩手机,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关心。只有陪着,没有陪伴,或是只有爷爷奶奶的溺爱是不够的,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其他途径寻求体验和重视,除了依赖游戏,还有部分孩子会不停地刷屏看视频、留言, 久而久之就容易沉迷产生问题。因此,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和关心很重要,可以预防成瘾性疾病的发生。(记者 张晓莉 蔡晓磊)

+1
【纠错】 责任编辑: 范芳钰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走进天文馆 快乐度暑假
走进天文馆 快乐度暑假
大暑漂流觅清凉
大暑漂流觅清凉
大熊猫“姐妹花”安然度暑
大熊猫“姐妹花”安然度暑
夏日羊卓雍错美如画
夏日羊卓雍错美如画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48138256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