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调研手记:等待“奇点”
2019-01-10 12:04:5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题:调研手记:等待“奇点”

  新华社记者许基仁

  风来了,风没了,风还在……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四年来过山车般的大势演变。从火爆,到沉积,到复苏,体育产业在风口过后,依然顽强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奇点”。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体育消费就会迎来爆发“奇点”,体育产业就会步入黄金周期,这是国际上屡试不爽的规律。但在中国,这一规律失灵了。

  中国体育产业的“奇点”何时来临?亮点、难点、痛点在哪里?它能不能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体育产业调研组2018年第四季度走访了北京、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实地调研并采访了二十多位体育产业界人士。

  这是一份重磅名单:陈刚(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顾晔(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米昕(苏宁体育集团副总裁)、曾钢(PP体育常务副总裁)、曹福生(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银涂镇镇长)、徐彬(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强炜(体育产业资深人士)、杨扬(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创办人)、程杭(虎扑体育董事长、动域资本合伙人)、姜澜(时任上海久事体育集团董事长)、张大钟(阿里体育创始人、时任阿里体育首席执行官)、郑捷(安踏集团总裁)、李玲(安踏集团副总裁)、朱敏捷(361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卞光明(青鸟体育董事长)、张涛(万国体育首席执行官)、肖剑(万国体育副总裁、原中国国家男子重剑队主教练)、赵国臣(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军(体奥动力首席执行官)、靳飞(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五棵松场馆管理方)、张军慧(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这些被采访者分属政府官员、体育产业操盘手、资深专家等,涵盖了产业决策、竞赛表演、健身培训、媒体平台、互联网+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用品制造等体育产业所有重要领域。感谢这些体育产业大咖对新华社记者敞开心扉,各述高见。特别感谢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在晋江与调研组一席长谈,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

  我全程参与了四省市的调研采访,在与体育产业大咖们交流时,最深的感受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情怀、信心、期盼。中国体育产业,既没有乐观者描述得那么美好,也没有悲观者想象得那么凄凉。

  被采访者无一例外都有浓烈的体育情怀。每个人都很难,都彷徨过,但最后都选择了坚守。正如杨扬所言:方向是对的,却不清楚路在哪里,但还要走下去,希望自己走对。

  被采访者高度一致看好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坚信“奇点”终将来临,坚信体育运动、体育消费终将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被采访者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痛点:政府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尤其是民企的市场主体地位还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民众体育消费习惯有待培育……体育产业从业者自己在努力,也期盼经济、社会大环境变好,希望更多的民众养成参与体育运动、增加体育消费的习惯,希望能降低一些运营税费,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场租合同……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后的近一段时间内,国家层面出台了支持、扶持民营企业,降低小微企业税收等政策措施,这对体育产业同样是重大利好。

  体育产业近四年来之所以潮起潮落,是因为有些人没有认识到体育有其特殊的规律。体育产业是个“慢产业”,需要长期耕耘,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任何想赚快钱的投机者,请远离体育产业。

  “慢产业”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体育产业的壮大,最终要依赖体育消费群体的聚沙成塔。老百姓不肯掏钱,你从哪里去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壮大体育产业?“体育真的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吗?”一些受访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也许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趋势向好无可置疑。体育产业这个朝阳产业,太阳终将升起!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旭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2019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开幕
2019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开幕
生肖剪纸迎新春
生肖剪纸迎新春
雪落少林
雪落少林
梅花开 引鸟来
梅花开 引鸟来


01016013000000000000000001110732112397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