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让“信息子弹”先飞一会 学会辨别谣言,也是信息时代一项必备的技能
2020-02-06 10:12:20 来源: 陕西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这个特殊的假期,我们宅在家里,刷着手机,有关疫情的信息漫天飞来,真真假假,让人难辨,甚至恐慌与不安。

  一边是我们需要迫切了解的有关疫情的真实、权威信息,一边是真假难分的谣言和伪科学;一边与疫情争分夺秒,一边也忙着和谣言赛跑。

  面对谣言,我们应该怎么辨别?信息时代,学会辨别谣言,提升媒介素养,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

  “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武汉肺炎!”

  “飞机播撒消毒粉液。”

  “香油滴鼻孔。”

  ……

  在这次疫情中,这些信息,你可曾见过,是否也相信并转发了呢?

  在这个“口口相传”的网络社交圈中,总有一些看起来完全“真实可信”的谣言让你信以为真,并轻点手指,转发出去。

  识破谣言,就要先了解谣言的特点。了解谣言,我们先看看“R=I×A”这个著名的谣言公式。谣言公式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提出。其中,R即Rumour“谣言”“谣传”,I即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模糊”。这个公式翻译成中文即是: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谣言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就越大。通俗地讲,一件事情之所以引发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后来,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说明谣言的能量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虽然谣言公式只是对谣言研究的冰山一角,但从中我们可以对谣言产生的机制有一个简单了解。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超6成的谣言与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有关,因为它很容易让我们相信那是真的。那些“百分之百”等信誓旦旦的语言,加上大量“眼见为实”的图片,还有“后悔莫及”“致命”等词汇,总让人产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然后动动手指,就传播开了。

  当重大疫情来临之时,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焦虑和恐慌。伴随着焦虑和恐慌,各种谣言、流言、伪科学也就无意或故意传播开来。

  那么,如何辨别谣言呢?

  笔者查遍网络以及手头的书籍资料,认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艾琳·纽曼教授的这个建议简单易操作:

  在用直觉判断某种说法是否可信之前,不妨“三思而后信”,先问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

  1.这种说法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时间地点人物是否确凿。

  2.别人相信这个说法吗?——人们一般更倾向于相信熟人而不加以甄别,这也是朋友圈成为谣言重灾区的重要原因。

  3.有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事实为依据。

  4.它与我们过去所相信的是否一致?——与长期约定俗成的经验背道而驰的还是好好甄别一下。

  5.它是不是一个“好故事”?——一般人们都爱听“好故事”,谣言借助“好故事”也更易于传播。

  当然,鉴别谣言的关键还是要选择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权威媒体和网站,在及时跟进权威信息的同时,也都在第一时间开通了专门辟谣的平台,可以随时去查看。

  总之,当铺天盖地的信息来临之时,请不要盲目轻信,更不要随手转发,不妨让信息的子弹先飞一会。(记者 张梅)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智超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武汉加油!
武汉加油!
各地采取措施积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各地采取措施积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雪龙2”号首次进入西半球
“雪龙2”号首次进入西半球
多措并举 各地加强疫情防控
多措并举 各地加强疫情防控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53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