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科技创新是关键 70年来杨凌实现由“乡”到“城”的蜕变
2019-09-18 09:31:41 来源: 西部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9月17日上午,陕西省举行“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十一场。

  “20多年来,杨凌人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之路,今天的杨凌已经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在今天(9月17日)举行的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十一场上,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作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力推进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成果发布,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818.58亿 居全国区域农业品牌榜首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1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677个,近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余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李婧介绍到,“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农业品牌榜首。

  “杨凌示范区在农作物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方面实力雄厚,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植物新品种。”李婧说,碧蚂1号、矮丰3号、小偃6号、陕农7859等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记录,近年来,西农979作为国家主推品种,已累计推广1.4亿亩。“可以说,‘杨凌良种’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粮食主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婧介绍,杨凌在我国旱区生态环境修复和节水技术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朱显谟院士提出的‘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这一世界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婧表示,杨凌在旱区节水农业这一重大问题上,突破了一系列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旱区现代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财政总收入增长166倍 杨凌实现由“乡”到“城”的蜕变

  据李婧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杨凌是仅有8.4万城乡人口的小镇,经济基础非常薄弱。2018年,杨凌实现生产总值150.46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1997年)的3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93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15倍;财政总收入23.25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6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2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9倍。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发面,杨凌城市建成区扩大近10倍,形成了“六横五纵”城市路网,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引进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城区全面供暖,完成石头河引水工程和新水厂建设。“农村幸福院实现村村全覆盖,涉及城乡居民的31项政策全部实现一体化。”李婧说。

  不仅如此,杨凌全域生态治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河两渠水生态景观改造完成,形成了渭河杨凌段5000亩生态水面;2018年杨凌城市绿化覆盖率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全省最低,“农科水韵生态杨凌”的现代田园城市景象初步形成。

  建成中国与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领域合作的先行区

  李婧表示,未来杨凌将抓住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

  李婧说,未来杨凌将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的枢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促进农科各类资源畅通流动,努力把杨凌建成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研、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园区建设、贸易往来等领域合作交流的先行区。

  李婧说,未来杨凌也将同时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以产业兴旺和农业农村改革为重点,建设乡村振兴的杨凌样板。坚持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的引进和扶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记者 苏静萌 赵昊)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智超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生态中国·壮美山河瞰新疆
生态中国·壮美山河瞰新疆
仙人洞里说丰年 海昏遗址看文化
仙人洞里说丰年 海昏遗址看文化
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
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
秦始皇兵马俑首次在泰国展出
秦始皇兵马俑首次在泰国展出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0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