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正文

“老底子,阿拉搿能过元宵节”——一位“40后”的元宵记忆

2019年02月19日 12:10:44 来源: 新华网

    “灯光照天地,笙歌闹元宵”,正月十五的申城,大街小巷五彩缤纷。赏花灯、猜灯谜、挂红灯、接灶神、走三桥、擦响铃……一系列传统的习俗活动,将从除夕开始的春节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也成了阖家欢乐的情感纽带。

    作为一名“40后”,语言学家、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研究专家钱乃荣的元宵记忆充满浓浓的传统风味,时下听来别有趣味。

    图为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上灯活动。新华网发

    十三上灯十八落 多样花灯闹元宵

    元宵节又叫灯节,按照古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就要开始“上灯”了。“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活动才算落下帷幕。

    “以前的上海,有些地方会搭一个很高很高的塔楼,上面挂上一盏又红又大的灯笼,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踩着肩膀爬上塔楼点灯,那时候叫‘上灯’。” 钱乃荣说,高处的大红灯笼把四处照得非常明亮,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前程似火。民间还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等,人们将谜语系于灯上,让人们边赏灯边猜谜,更添情趣。

    图为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表演擦响铃。新华网发

    元宵例合走三桥 三桥走遍路迢迢

    虽然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却仍有地区保留着农耕时代“走三桥”的风俗,又称作“走百病”“走平安路”。据悉,“走三桥”的民俗,在明代时就已风行,人们三五成群,走在最前面的人手中持香,见有桥处,互相牵手而过。

    “走三桥”和上海江南水乡的格局不无关联,古时候的上海地处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水渠纵横,不到两百米就有一桥。丰富的水系与多样的桥梁建筑,让“走三桥”在民间得以发展传播,成为一大元宵景观。钱乃荣说:“那时候的城里人‘走三桥’很有讲究,大多会选择走学士桥、长生桥、如意桥,因为这三座桥名称寄寓——事业、长寿、吉祥,犹如‘福禄寿’三星一般护佑人生。”

    当年的元宵节也少不了经典唱段的点缀。钱乃荣收藏了近百张30年代戏曲老唱片,翻看着老唱片,回想着经典唱段,当年人们欢庆元宵的热闹场景又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他脑海中:“以前的元宵节,人们也爱听戏,《珍珠塔•看灯》《张凤山看灯》都是必备曲目,听着、唱着、走着、看着,充实、热闹。”

    

【纠错】 [责任编辑: 冯丽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213783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