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星星的孩子”爱咖啡
2018-08-11 09:43:18 来源: 文汇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当班的孩子为客人点单,按照需求熟练地写下咖啡名称。记者袁婧摄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孩子稳稳当当地将咖啡端到客人手中。记者袁婧摄

来咖啡馆的客人很喜欢与孩子们互动。记者袁婧摄

爱咖啡成为了 “星星的孩子”们与社会接触的一个纽

  带。记者袁婧摄

制作咖啡的当班 “咖啡师”都经过专业培训。记者袁婧摄

    上海,是一座有着咖啡基因的城市。凭借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各种业态的咖啡店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拥趸。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形色各异的咖啡店遍布其间。在许多人眼中,喝咖啡已然是日常的生活方式,人们会约上三五好友到咖啡店聚会聊天,也可以独自在咖啡店里慢慢阅读、听听音乐。

    咖啡是天生的交际 “小能手”,它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叠加任何关键词都没有违和感:咖啡+新零售,催生了新的 “网红”品牌瑞幸、连咖啡;咖啡+空间,催生了街头一波又一波讲情调的咖啡店;咖啡+书,又变成了书店的标配;咖啡+公益,你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传递……

    汉中路,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爱·咖啡”。

    上午11点,门口的围栏拆去,暖色的灯光亮起,伴随着研磨咖啡豆的机器声,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咖啡香。

    靠背椅、小方桌、橙色的墙面、落地的大玻璃窗……这里的布置与别家的咖啡店别无二致,但门口招牌上的一行字“自闭症实践基地”透露着它的些许不同——实践基地的咖啡师和服务员都是自闭症少年,“顾客”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在这里,你能喝到的咖啡品类只有四种,但每一杯都是出自“星星的孩子”之手。这杯简单的咖啡,或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它有温度,也有爱。

    天天的“咖啡时间”

    16岁的天天准时开启了他的“咖啡时间”。

    换上一身精神的黑色尖领衬衫,穿上浅灰色的围裙,戴上塑料透明口罩,站在柜台前的天天身形笔挺。

    “4号桌,两杯拿铁、一杯美式。”接到“点单”,天天开始行动。洗净双手、研磨咖啡豆、压平咖啡粉、萃取浓缩咖啡、最后打奶泡,整套制作流程他已经非常熟悉。不过两三分钟,一杯拿铁顺利出炉。做一杯咖啡,萃取时间20秒、萃取量30毫升,每一次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美式豆香醇厚、拿铁奶泡绵密,也许是因为自闭症孩子自带的特征,使得他们冲泡的每一杯咖啡都口感平衡。

    将三杯咖啡轻放到褐色的圆托盘上,再分别放上搅拌棒、糖包和餐巾纸,天天小心翼翼地捧着托盘走到4号桌边,将咖啡一一放在志愿者面前,“您的咖啡。”

    “谢谢。”三位志愿者向他致谢。

    “不客气。”放下咖啡,回应了感谢,天天心情愉快。一个转身,他呵呵地笑出声,一路蹦跳着跑回操作台,继续守候。

    从上午 11点到下午三点,“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每天的开放时间虽不长,但短短的四个小时,却是来这里参加实践的8个自闭症少年最为珍惜的幸福时光。每周一到周五,8个孩子分成两班,轮流来基地实践。轮到自己来的那天,孩子们起床都要比平时早一些。天天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在这里一天说的话,比在家一周说的还要多。”

    5月下旬,得知实践基地将搬到汉中路的新址,自闭症少年政政还专门拉着妈妈提前查好地铁路线、踩好点。第一次走进新的实践基地,他甚至高兴得哼起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孤独咖啡馆”不孤独

    “爱·咖啡”,有人说这是一家“孤独咖啡馆”。不过,“孤独咖啡馆”并不孤独。

    从“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成立至今,前来报名的志愿者络绎不绝,目前已超过 4000人。 “爱·咖啡”志愿者微信群群主钱韬告诉记者,目前微信群已经集结了约500名志愿者。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青年白领、也有退休教师。入群的志愿者有自己的 “群规”,不仅要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与自闭症患者交流的技巧和各种注意事项。钱韬说: “志愿者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练习冲泡咖啡的技能,还要帮助他们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你好,欢迎光临。请问要喝什么咖啡?您的咖啡来了。欢迎下次再来。” “爱·咖啡”开张伊始,只要有人靠近大门口,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大声招呼,并一口气说完学来的全部礼仪用语。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老师教过的话可以背得一字不差,却不一定理解这些话语什么时候说才合适。于是,志愿者们设计了各种场景,通过情境扮演,帮助孩子们慢慢理解礼仪知识的具体应用。

    有时候,志愿者还会故意制造小小 “麻烦”:

    场景一:

    孩子:您好,请问您想要喝什么咖啡?

    志愿者:我想要杯白开水。

    孩子:……

    场景二:

    孩子:您好,请问您要喝什么咖啡?

    志愿者:一杯美式咖啡。请问喝完能续杯吗?

    孩子:……

    如果碰到从来没听说过的新词,或者是没有事先排练过的场景,自闭症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口中不断重复着问题或干脆低头不语。每到这样的关键时刻,志愿者就会出手帮一把:“续杯,就是再来一杯的意思”;再把他们领到操作台前,“瞧,除了咖啡机,这里还有一桶冰镇的柠檬水”……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们也逐渐学会了应对各种 “稀奇古怪”的问题,于是新的对话开始出现:

    孩子:一杯拿铁,请问还需要加糖吗?

    志愿者:加奶可以吗?

    孩子:拿铁里已经有奶了,您还要加?

    现场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随着对环境的慢慢熟悉,面对实践基地里不断出现的新面孔,孩子们也开始逐步适应。服务的闲暇,有的孩子还会主动坐下来,和志愿者们聊上几句。

    一杯咖啡打开一个世界

    走进“爱·咖啡”,很难不被进门的那堵花墙吸引。约两米高的绿色背景墙上是孩子们亲手设计的Logo——火红的玫瑰围成一圈,中间是黄、绿、紫三种颜色花朵拼成的“爱·咖啡”的英文翻译“A Coffee”。

    坐在店中一隅,“爱·咖啡”的发起人曹小夏静静地看着穿梭其间的小小少年。几年前,初见孩子们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几乎每个人都低着脑袋、捂着耳朵,像是紧张的“小刺猬”;而如今,再看这一个个抬头走路、神情平静的少年,她的嘴角不禁轻轻上扬。

    和自闭症孩子相识,缘起曹小夏创办的关爱自闭症患儿公益机构“天使知音沙龙”。从2008年起,这位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团长带领着团员,几乎每星期都要为孩子们进行公益演出。

    10年,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关闭的耳朵——曾经沉浸在自己小小世界里的他们,在城交乐团老师们的指导下,拿起了小号、圆号,组建乐队、一起登台,足迹踏遍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10年,音乐也逐渐“打开”了他们那颗封闭的心——从来不和父亲“确认眼神”的孩子,突然在某一天早上对着临出门的父亲开口: “爸爸,侬不要去上班,我会想侬的。”那一刹那,两鬓已有白发的父亲泪流满面……

    10年,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些孩子的变化并不为过。看着当初的“小不点”如今已经高过自己一个头,曹小夏想到了他们的将来:能不能开个咖啡馆,让他们有一个地方和各式各样的人说说话,再慢慢融入社会,“用一杯免费的咖啡,让孩子交上一新朋友。”

    “他们能行吗?”有父母顾虑。

    “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曹小夏态度坚决。

    联系老师为孩子们上培训课、联系场地,虽然期间也有波折,但在社会众多好心人的支持下,“爱·咖啡”最终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安了家。

    如今,小小的咖啡室成为自闭症少年联结社会的一个枢纽。曾经担忧的父母们百感交集,“那些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好像有可能实现了。”(记者 邵珍)

+1
【纠错】 责任编辑: 冯丽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美国加州山火肆虐
美国加州山火肆虐
热带低压致海南普降暴雨
热带低压致海南普降暴雨
新疆:瓜果飘香
新疆:瓜果飘香
烈日下的“飞机守护者”
烈日下的“飞机守护者”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2137382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