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青海:聚力脱贫攻坚 打赢决胜之战
2020-10-17 09:52:43 来源: 青海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互帮互助奔小康,领到工资的“贫困户互助小组”成员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 李娜 摄

玉树州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的村民正在挤牛奶。 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 摄

    颠勺、翻炒、调味、出锅……成林动作娴熟,一旁的西尕拉毛配合默契。几分钟后,小小的厨房弥漫着阵阵香气。准备上桌的几道家常菜色香味俱全,就像成林和西尕拉毛如今这生活一样,热气腾腾。

    成林和西尕拉毛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不同地方。巧的是,原来她们都曾是贫困户。短短几年间,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发生在她们身上。就拿31岁的成林来说,从地地道道的牧羊姑娘到县政府食堂的掌勺厨师,从生活窘迫的贫困户到有着固定工资的上班族,她所向往的生活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196元增长到2019年的8996元,年均增长42%。

    强机制,脱贫攻坚体系建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朴实的话语,成为贫困群众心头最温暖的希望,更是时代交给青海的历史任务,党中央交给青海的千钧重担。

    号角催阵,航向笃定。

    青海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方位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责任体系看领导组织力量之强。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每个市州安排1名省委常委和1名副省长包“战区”督战,39名省级干部联县指导。8个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委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从政策体系看工作推进力度之大。立足省情实际,制定出台“1+8+10”政策举措,省直相关部门出台2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8+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对扶贫领域“老大难”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从投入体系看工作摆位之高。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建立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6年以来,全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各类扶贫资金超过1200亿元。

    从动员体系看参与范围之广。建立“一联双帮三治”、定点扶贫、结对认亲等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截至目前,累计落实各级各类帮扶资金14.5亿元。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青工作,2016年以来对口援青六省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8.18亿元。

    从监督体系看监督执纪之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做到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执纪就跟进到哪里。健全约谈提醒、定期调度等制度措施,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的跟踪问效。设立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把各方面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中。

    从考核体系看成效要求之高。出台市县党委政府和省直行业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体系进行考核。对排名靠前的地区通过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地区约谈提醒,较真碰硬促进真抓实干。

    保增收,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

    在精准脱贫这场战役打响之初,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被确定为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贫困群众如何稳定脱贫?怎样避免出现返贫现象?

    同仁市把培育热贡文化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提出“文化产业+扶贫”的思路,高标准创建省级文化产业扶贫试验示范园,引导扶持民间艺人投资创办热贡文化企业。如今,当地已有20多家颇具规模的画院,大小文化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名。建成的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下设各类扶贫车间20余个。

    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五年来,通过构建到县、到村、到户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牦牛、青稞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49.2万有能力的贫困人口有产业增收项目,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脱贫的发力点,一个是产业,还有一个是就业。

    早上8时30分,63岁的梁君出现在一处农家小院门口。大门上,“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从农民到工人,能在这个年纪成功转型,对于梁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其实,不单单是她,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拉村的扶贫车间里,已经有几十位村民实现了这样的转型,每个月有1500元至4000元的收入。

    放眼全省,青海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打造“拉面经济”传统劳务品牌、建设扶贫车间等措施,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

    开发式扶贫的意义有多大?一个案例或许可以回答。

    丰收的季节,兴海县河卡镇五一村的强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忙碌的场景,折射出发展道路的变化。

    兴海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条件极其严酷,牧草生长期短,冬春季牲畜营养缺乏。为了走出超载放牧与草原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几年前,村上成立合作社。养殖组以夏季划区轮牧、冬季半舍饲饲养的模式进行高效养殖;种植组建立饲草料库,统一管理饲草地种植及饲草料加工储备,实现有机牧草就地种植、就地利用,满足有机牛羊养殖生产需要。去年合作社收入640.63万元,人均分红1.8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成立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万户农牧民群众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带动8.2万农牧民群众务工增收。

    补短板,贫困地区发展底气足起来

    “以前娃娃上学、看病都不方便,全家就靠放牧过日子,咋能想到我们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前些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垮热村牧民洛角最大的梦想是让生活更加方便一些。“小康”对他来说,还是个新鲜词。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起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脱贫,无疑是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青海始终把补短板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下大力气破除影响脱贫的长期性瓶颈制约,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度贫困短板这样补齐:针对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和24.1万深度贫困人口,制定出台“2+5+N”政策举措,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将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80%、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70%统筹用于深度攻坚。

    “3+1”领域短板这样补上: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以绝对贫困“清零”行动为载体,贫困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短板这样补全:集中精力解决交通、电力、网络通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贫困地区打基础、增后劲,有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到100%,4G无线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8%,贫困地区乡镇大电网覆盖率达到97%。

    坐落于县城西南角的岭格社区是达日县最大的扶贫安置点,共安置贫困群众2000余人。社区不仅配套基础设施,还修建了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搬到这里以后自己看病、小孩上学都特别方便。我在县城找了一份卸货的工作,妻子是生态管护员,每年有21600元的固定收入。如果没有政府帮助,我想一辈子也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告别了简陋的帐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说起现在的新生活,洛角笑得合不拢嘴。

    促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起来

    玛沁县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短短几年间,全县1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虽然实现贫困县摘帽,但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不轻。全县36名第一书记、65个驻村工作队还会保持战斗性和连续性,继续在扶贫与扶智扶志上下功夫,提升贫困群众内生造血功能。”玛沁县委书记熊元来说,缩小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探索转型脱贫新方法等是今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小康的工作重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反映出青海面对这场“大考”的态度。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青海把防止脱贫户返贫和新生贫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源头防控和后续提升并重,切实增强脱贫稳定性,促进贫困群众长远发展。

    提质量,增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按照“四个不摘”重大要求,确保脱贫成果货真价实。扎实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聚焦6个方面16项重点内容,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点要害、再加强。

    保基本,求精准,构建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方面,健全防贫机制,对致贫返贫人口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另一方面,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人口及时纳入民政救助体系,通过纳入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实现稳定脱贫,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去年5月,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温兴才因主动脉夹层入院治疗,累计花费20余万元。报销后,个人支付费用仍高达13万元。这对于刚刚脱贫的温兴才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幸运的是,当地按照因病救助、因学救助、因灾救助三类设置防贫保障线,有效筑牢了防贫“保护墙”,杜绝了“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发生。

    “党和政府不仅帮我们脱了贫,还在脱贫之后继续帮助我们。感动的同时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了信心!”根据相关规定,温兴才领到了88000余元的防贫救助资金。

    谋长效,促振兴,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4.32亿元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村级组织带贫能力,促进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

    坐落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扎苏合村结合实际探索成立旅游协会,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度假村和牧家乐乡村旅游基地,建成后整体承包出去。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3.7万元。

    跟扎苏合村一样,目前,全省41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截至2020年7月份,全省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78亿元,村均26万元。

    今年,面对疫情造成的影响,青海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基础上,把保就业作为民生大计和“六保”首要任务,通过落实就业补助、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开展中介服务等举措,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稳定增收。同时,把消费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升级版,建设全国消费扶贫青海众创基地和“青品汇”线上平台,在广东、浙江、陕西等14个省(区、市)开设44家青海特色农畜产品展销店,与北京、浙江等地签订了27万份“扶贫大礼包”销售订单,在西宁市区人员流动密集场所安装扶贫智能柜员机100余台。

【纠错】 责任编辑: 马洪婷
加载更多
天山脚下稻花香
天山脚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2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