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改革大潮托起“活力海西”
2018-11-07 11:01:19 来源: 青海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哈里哈图景区别具一格的小木屋,一幅全域旅游的画卷正在瀚海戈壁缓缓展开。

↑朝气蓬勃的格尔木,正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奇迹。

 

↑改革,让曾经的采掘矿区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旅游胜地。记者 马振东 摄

    一望无垠的瀚海戈壁,源自亘古的严酷自然环境,在曾经塑造了“柴达木精神”和“两路精神”的同时,也为柴达木人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秉性。

    在四十年跋涉前行的改革开放之路上,这种秉性在融合到改革大潮后,显化成一种信念和力量,以潮涌拍岸之势,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辽阔大地席卷开来,产生了空前的活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长正在从以往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发生转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对曾经走过一段靠“吃资源饭”、生产方式粗放、发展不协调之路的海西州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生产方式高端、健康可持续之路,唯有改革,才能打破束缚和制约;唯有改革,才能迸发活力率先“抢滩”。

    身处祖国腹地的这片宝地,荒漠有了绿地守护,风沙不似当初肆掠,改革的大旗在空中飘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搬进了新居,摘掉了长久以来扣在自己头上的“穷帽子”,旧貌换新颜,改革正让这辽阔的瀚海焕发新的活力。

    理念转换的“水滴”折射改革之光

    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海西州头顶上曾让人艳羡的“资源大州”光环正在淡化。而要筑起一条高质量发展全新之路,以此冲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摆在海西面前的唯有改革创新一途。

    “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使海西在发展中实现新突破、新跨越,就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链和改革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出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以改革的活力激发创新力,以改革重塑发展模式。”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的一番话,体现了作为海西全面深化改革“操盘手”的顶层集体理念。

    一场旷日持久、事关海西发展的改革在浩海戈壁纵横展开。近年来,海西重点推进改革任务达290余项,其中承接中央和省上的改革178项,自主创新改革100多项。改革的活水润泽了戈壁上的枸杞、藜麦种植基地、养殖产业等特色农牧业,第三产业收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激活效应。而作为一个“工业大州”,各项改革的强力推进,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核心“引擎”,在广布于八百里瀚海戈壁上的工业园区企业掀起了大潮巨澜,以空前迸发力托起柴达木工业巨轮劈波向前。

    即将入冬的察尔汗盐湖,采盐船依然在湖面忙碌作业,一片沸腾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伴随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正顺风扬帆驶向“镁锂钾园”。

    以盐湖化工业产业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特色轻工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见雏形。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全线打通,镁合金实现批量生产;1万吨碳酸锂填平补齐工程建成,启动“2+3”万吨碳酸锂项目;钾肥产业系统发挥护卫舰作用,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实现了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零的突破,熔盐产品首批18000吨硝酸钾和1000吨硝酸钠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融入“一带一路”。

    在其身后,整个格尔木工业园顺着改革搭建的阶梯,迅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破茧化蝶。政策扶持对发挥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对项目投资产业强推作用,整合政策资源,加大了对重大技改投入、关键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围绕用足用好科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优惠政策等,以政策的优惠为转型发展“保驾”。并在土地使用、金融支撑、生产要素等诸多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以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形成发展新动能,提升企业改革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

    格尔木工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正是依托改革积聚的活力,突出产业化,增加科技含量,推进规模化,通过不但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接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全方位突显出来,目前,格尔木工业园已蝶变成为科研孵化、创业创新、技术改造为一体的创新型工业园区,并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园区迈进。今年以来,园区生产总值和完成预算收入持续呈现上扬态势。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腾笼换鸟”换出活力气象

    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出发,海西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三大“国字号”改革的同时,重点抓住发展绿色生态朝阳产业,招商引资、商事制度改革,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相继落地,来自州内四面八方的改革足音声震戈壁、潮起瀚海。

    新能源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释放出耀眼光束,绿色发展在海西铺开生机勃勃的底色。

    “德令哈的光热产业不但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立于新能源多技术路线并存、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光照和土地等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德令哈力争建成2吉瓦光热容量。”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孙立明对在转型发展中崛起的新能源产业充满信心。

    德令哈,这块在蒙古族语言意为“金色世界”的土地,在改革中焕发希望的活力。域内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500小时以上,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7000兆焦平方米;加之拥有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德令哈市西出口规划建设面积约466平方公里,可满足1万兆瓦以上光伏光热发电项目用地,东部蓄积乡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可满足2千兆瓦以上光热发电项目用地。此前“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自然资源条件,已然成为德令哈实现绿色发展的先天优势。

    借改革创新活力,德令哈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并网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并且在熔盐储能等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百余项专利,在全国同行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广核太阳能、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等光热项目和青海明阳公司等风电项目纷纷落户德令哈。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光热材料制造、装备制造、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等光热风电系列产业链。

    “可以说,是改革创新的活力催生了德令哈的新能源产业,未来我们将紧抓国家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深化“放管服”,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以新能源产业带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着力把德令哈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光热之都。”孙立明的言谈中,体现的是改革的活力对产业发展的强力拉动。

    改革的活力积聚着发展的能量。坐落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内的兴明电力材料有限公司,在临近冬季依然呈现出一片繁忙,运输车辆络绎不绝,生产区域机械声隆隆。

    公司总经理朱军说,企业是海西州三年引进的重点项目,之所以选择海西,主要是因为这里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更为看重的是这里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确保项目在当地早日建成投产实现快速发展,从州、市不同层面纷纷伸出了援手,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帮助争取金融支持,同时帮助企业“把脉”生产情况,协助企业争取市场份额。

    “亲”“清”的商事制度改革,力推企业迅速产效。兴明公司投产后,不仅填补了此前西北地区不能生产高技术要求电缆的空白,为海西发展现代工业提供了支撑,同时有效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改革堪比生产力。“三去一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海西化建公司在绿色发展理念关照下,以上游企业废弃物作原料,推出了市场热销建材;青海昆仑碱业和青海发投碱业化解了7万吨库存纯碱,企业发展浴火重生。

    改革让循环发展开辟新境界

    一项项富有创新意蕴的改革措施,带着活力和“热度”在海西大地深扎根须。改革的活力成为海西在新时代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持久的“亲商暖商”行动,营造了“四季常春”的良好营商环境;“助非帮民”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民间投资规模日益提升,促进了全州经济增长;打造向西向南开放发展“桥头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的通道逐步打开,海西的“朋友圈”逐步扩大,赢得了更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资源;实施人才战略,“筑巢引凤”,在海西构建起人才高地,为重振柴达木经济雄风,提供了人才保证,续集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的无形之手将这些核心要义不断注入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为海西循环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盐化工业综合产业区,在青海西部镁业公司的原料场上,来自上游察尔汗盐湖被称为‘工业垃圾’的水氯镁石,顺着传输带源源不断流进生产加工车间,经过一台台高科技专用设备“细嚼慢咽”之后,转身就变成了走俏市场的氢氧化镁等耐高温新型材料。

    “这条专用生产线是循环产业链上的一个自主研发新环节,每年将吃进120万吨水氯镁石。如果每年把这些‘工业垃圾’堆在一起,就成了足以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的‘垃圾山’,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现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不但为企业带来了巨额收益,同时也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一条‘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能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统一。”青海西部镁业公司人员田斌在言谈中牵出了改革创新对企业生产的激活作用。

    凭借这条生产线,企业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项专利技术,不仅填补了海西州自水氯镁石中镁领域的一项空白,而且为全省探索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资源综合利用之路,为大规模开发下游产品创造了先决条件。

    正是循环发展形成的合力,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示范区”迈进,构建起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为主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框架。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发展规模日趋壮大,“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改革创新的曦微之光,映照在利在长远的未来之路。

    海西州强化顶层设计,以改革创新意识,精心绘制出举全州之力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路线图。建设千亿元锂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向下游延伸;构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基地和国家级零排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构建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最大的金属镁及合金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冶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基地;构建千万吨级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形成千万吨级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规模;构建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推动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在海西异军突起。

    “活力海西”无一不彰显出改革的能效。改革促进了发展,发展为整体经济社会释放了强大推力。2018年,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全州脱贫攻坚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推动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近3000亿元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实施,青海西部的“绿色长城”正在筑起;“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营造了河清海晏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保证……

    改革,唯有进行时,从无完成时。新时代赋予的改革使命和重任,在海西人今天的肩上,更在未来的脚下。

+1
【纠错】 责任编辑: 潘彬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新疆克拉玛依金秋胡杨“醉”游人
新疆克拉玛依金秋胡杨“醉”游人
沈阳金秋景色美如画
沈阳金秋景色美如画
江苏邳州50万亩银杏“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梦如幻
江苏邳州50万亩银杏“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梦如幻
大山里的共青团“扶贫车间”
大山里的共青团“扶贫车间”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367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