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寻桃花坞 从木版年画中窥见江南慢生活
2019-10-15 11:4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0月15日电(戚轩瑜 唐杨)埋首在木桌前,手握一枝细软的毛笔,专心致志一笔一笔地描绘着年画中细腻的花蕊。乔兰蓉经常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一坐就是大半天。她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与她的本名相比,“乔麦”这个别名因年画而为更多人熟知。

    “我最初接触桃花坞木版年画这门艺术时,是她的低潮期,但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从最初入门到后来学习、创作,我没有一天离开过她,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刻印。”乔兰蓉说。她与年画的结缘源自自己在苏州工艺美院读书时,学校里举办的那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展览。

    年画的造型夸张,线条的刻画却是格外严谨讲究。在乔兰蓉工作室的一隅,摆放着一幅题为《镌·江南》的作品,这是她江南系列年画的作品之一。年画的四角不仅镌刻了代表四季的江南花卉,居中位置更是别具心裁地镌刻了一把精巧的拳刀,拳刀的背景则是一幅经典的年画作品《一团和气》。正是画上的那把拳刀,伴随着她一刀一刀精心雕刻出许多鲜活的年画人物。

    桃花坞木版年画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乔兰蓉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既然成为了‘遗产’,就说明状态堪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来自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巨大冲击。”她说。但她始终认为,机器无法取代匠人手掌的温度,也无法取代匠人雕刻时一刀一刀倾入的情感与灵感。

    木版年画与其他的绘画形式不一样,在创作出画作,完成刻版,并进入印刷阶段后,可以印制多张作品,分享给更多的人。“粗看,每一幅都一样,但从细微之处上来讲,每一幅又都有微小的区别。”乔兰蓉介绍,“这是因为,在刻版、印制的过程中,每次用力的不同,空气湿度的不同,以及印刷材质的不同,甚至创作者当时的情绪,都会导致最终作品的微妙差异。”

    年画在过去的苏州,并非只是过年才用得上,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正月十五到端午,从中秋到春节,年画在那个时候,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我出生的年代,不是年画本身最鼎盛的时候。但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是以她独特的魅力,抵挡住了被淘汰的命运。只是它的功能被重新定位,不仅是生活用品,还是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品。”乔兰蓉说。

    据悉,乔兰蓉担任艺术指导创办的“乔麦年画”文创品牌,目前已推出了丝巾、拎包、桌旗、餐垫、抱枕、台灯、红包、徽章、保温杯等品类的生活日用品。此外还与一家烘焙品牌企业合作,制作了年画主题的文创食品。

    乔兰蓉表示,当代人日常的生活节奏已经很紧张,环境也很嘈杂,对过年、假期所抱以的期望反而是安静、不被打扰。因此,她着意创新的年画,更希望能够带给当代人一份内心的宁静。

    她认为,年画的生态环境在变好,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是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大众对自己母体文化的觉醒。前不久,乔兰蓉还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至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附近。在这里,更多对桃花坞木版年画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这门古老的艺术。

    “我希望,与我的年青朋友们一道,让这门艺术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想,终有一天,爱好年画艺术的这颗种子也会在他们中间发芽。”乔兰蓉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