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还原南京长江大桥修缮者工匠精神 又见“大桥”摄影展开幕
2018-12-14 20:10:1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南京12月14日电(虞启忠)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交通的载体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承载了几代南京人和中国人的记忆。27个月的修缮改造,南京城市摄影队队员刘晓光和薛晓红,以十多万张照片,全面记录了这座文化符号精彩重生的过程。今天,“又见‘大桥’——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暨大桥维修改造工程胜利完工摄影作品展”在金陵图书馆开幕。

    本次影展由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主办,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市档案局、金陵图书馆、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协办,南京发布工作室和南京城市摄影队承办。

    据悉,南京城市摄影队是由南京发布工作室组建。“南京城市摄影队”现有51位专业摄影师,他们活跃在南京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城市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与传播南京的改革发展、城市面貌和人文精神。此次展览精选了两位队员130幅照片,综合运用影像视频、实物模型、科技互动等展陈手段,真实记录了这座历经沧桑又贡献卓著的大桥维修过程。

    2017年5月12日,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防护棚架架设在高空且不足40公分的空隙作业。刘晓光摄

2017年7月19日,工人在切割正桥钢纵梁。 薛晓红摄

2018年11月10日,玉兰路灯安装施工。 薛晓红摄

    南京长江大桥历经27个月的修缮改造,大桥脱胎换骨的变化离不开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刘晓光和薛晓红二人守在桥上200多天,平均每隔三四天,他们就要跟着修桥人一同上桥,一锅吃饭,爬防护棚架,钻检修通道,走遍了大桥维修的每一个作业面。他们跟踪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记述了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

    “我们运用了空间、结构、灯光、场景、装置等创新理念,编辑、提炼出具有可述性的作品。”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蒋澍说。

    “利用图片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空间和结构的调整,让画面有机的串成一组组故事。加上工人生活的图像与劳动的场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使整个影展不再是冷冰冰的建设,而是更有温度。”蒋澍介绍,展览现场大量运用了装置艺术,将大桥维修改造期间工人的安全帽、工作服、工具、油漆桶、图纸等与图片融合起来,再现大桥修缮改造的现场。30幅用灯箱展示的技术工人头像使展览具有震撼力,让观众感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精神风貌。

2018年9月27日,正桥钢桥面下层沥青浇筑施工。薛晓红摄

2017年8月17日,蜘蛛人在进行南引桥T梁桥墩涂装施工。 薛晓红摄

2018年12月5日,大桥路灯及亮化进入调试阶段。 薛晓红

    开幕式上,两位摄影师把影展中的所有照片无偿赠给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和南京市档案局,为大桥留下一份档案、一份记忆和一份牵挂。

    据了解,此次展览时间将持续到12月22日,每天参观时间为9:00—17:00,市民可以免费参观。影展现场放置了新大桥的照片,大家可以在展区内与大桥合影后现场打印照片贴上墙,留下专属的大桥记忆。 

+1
【纠错】 责任编辑: 于蕾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与时代同框”活动亮相京沪深三地
“与时代同框”活动亮相京沪深三地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中国兵马俑展正式向新西兰公众开放
中国兵马俑展正式向新西兰公众开放
山东高青:“鸟中熊猫”湿地过冬
山东高青:“鸟中熊猫”湿地过冬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112112385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