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随着秋季到来,气温一天天“跳水”
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这不禁让大家产生了疑惑:
“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仲秋时节,天气虽凉,但日照温度还是保持在15℃至20℃之间,风爽而不寒,可以少穿些衣服。但进入晚秋,风中裹着寒意,这时候再冻便有害无益了。想要合理秋冻,最好还是要顺应天时,如果气温已经降到很低,该穿的衣服还是得穿起来!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专家称,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比如老人和孩子,还有手脚冰凉、容易气短、脾胃不好的人群,气虚阳虚体质者都不太适合“秋冻”。这些人的遇冷抵抗力并不够强大,受冻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不宜“秋冻”,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状况。
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这时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让机体对寒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不增穿衣服,当户外气温低到10℃左右时,要适时地结束“秋冻”,不然不仅无法预防疾病,还容易招来病症。
当然,即使是冻,也要注意,“秋冻”有五个不能“冻”的部位。
首先要注意的是头部,秋季要注意头部不能受凉,晨起时最好不要洗头,否则易受风寒。颈部也是需要保暖的部位,否则,颈部血管一收缩,不但不利于脑部供血,还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还有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然肚脐受凉易引起腹痛腹泻,长期下去还易患泌尿系统疾病。脚作为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也得留心,脚冷,则冷全身,这时病容易趁虚而入,所以千万不能冻着脚了。除了这些之外,关节的保暖也应该格外注意,如果常常在阴冷天气穿着裙子,腿部会因为风寒的侵袭出现麻木、发凉、酸痛的症状,时间一久还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适应“秋冻”最简单的方法是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及喝凉开水(以25摄氏度左右为宜)的习惯。
除了“冻一冻”,还要“动一动”。还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不要“动”得大汗淋漓,否则凉气会通过表皮扩张入侵肌体。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天气冷时及时增衣,以避免外感风寒。
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
高校上演选修课抢课“大战” 选分数还是选兴趣?
2017-10-20 10:05:19
-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使全球经济增长12%
2017-10-20 10:29:21
-
当"中国质造"遇上"品牌崛起",电商下个机会在哪里
2017-10-20 10:30:02
-
机器人打败了教师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会被取代
2017-10-20 10:03:27
-
景区优惠只相约在冬季吗?
2017-10-20 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