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图片
2019-05-23 08:53    责任编辑: 王雯君   |  来源: 海南日报

海南: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借助网络连线,地处偏远山区的陵水大里希望小学学生通过“同步课堂”与县城小学的学生同步上英语课。武昊 摄

    原题:我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海南教育等民生事业指明方向。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年来,我省牢记嘱托、开拓进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截至目前,全省“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已引进或正在洽谈的合作办学项目共计74个,其中北大附中、北大附小、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属学校、华东师大二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等一大批知名学校已纷纷落户海南。

    去年,我省共投入11.5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改扩建贫困地区学校472所,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同时,我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投入使用后可提供公办学位7830个……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让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门口“入好园”“上好学”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作为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奠基工程和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统筹布局,深化改革,全面推进。

    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举全省之力促公平、补短板、提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778所(不含教学点),在校生118.5万人,专任教师7.7万人。小学毛入学率提至102.18%,初中毛入学率达103.3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5%。

    目前,全省26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19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认定,一幅更公平、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图卷,正在海南徐徐展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顶层设计

    多措并举强化保障机制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千千万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先后成立了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省教育督导委员会等机构,协调多方落实工作责任。

    一方面,海南坚持省级统筹,高位推进,接连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连续8年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另一方面,我省坚持层层压实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早在2011年3月,省政府便与教育部签订《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同年5月,省政府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推进会,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定为对各市县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市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此外,我省坚持督促与指导并重,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切实督促责任落实。这当中包括制定《海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实施办法》《海南省县(市、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指标》,以及《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等,不断完善督导制度。

    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推动着我省督评结合机制接连出成果、显实效:通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目前全省177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部通过标准化学校认定,创建的省级规范化学校达203所,占比达11.4%;在加大督导结果运用力度,强化问责方面,我省通过“通报”“整改通知书”“问题清单”和约谈提醒等方式督促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推进。

    据统计,2018年,省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督导检查市县58次,下发35份整改通知书和63份工作提醒(预警),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先后约谈了11个市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投入真金白银补短板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今年2月21日是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儋州市新州镇英均小学六年级学生郭庆泽、郭庆喜兄弟俩一到校,心里便感到暖融融的。原来,英均小学在2018年完成了改造修整,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校210名学生都坐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奋发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发生在这210名孩子身上的变化,得益于我省持之以恒推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据统计,2018年,全省共投入11.5亿元改扩建472所贫困地区学校,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超过26.6万平方米,为农村娃娃提供了较为优质的受教育环境。

    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支撑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统筹各项收入,大幅增加全省教育经费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财政共投入1072.64亿元,占教育财政总投入的60.85%,年均增长10.58%。在全国率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起,我省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提高至每生每年850元,比国家规定的中西部标准高50元。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我省均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对所有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保障了办学需求。

    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政策;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形成了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的经费保障机制。

    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我省按照“保基本、兜底部,补短板”的要求,2011年至2018年,共整合利用各级财政资金15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全面改薄”、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思源学校建设及拓展项目、农村教师周转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建设、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工程项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其中,我省于2014年至2018年投入60.9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大大改善了部分地区的办学条件:工程共建设校舍面积142.1万平方米,建设了体育场地面积285.2万平方米及一大批附属设施,并投入13.14亿元购置设备仪器和图书,使“20条底线要求”全部达标,教学教辅用房、图书、教学设备按标准配备,学生生活、学习和寄宿设施均满足基本需要。

    我省于2009年至2014年投入39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和重建,消除了C、D级危房,校舍的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能力明显提升,安全隐患基本消除;于2011年至2015年投入4.8亿元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校舍面积13.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98万平方米,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设施明显改善。

    2016年至今,我省还投入4160万元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建设。目前,全省共有93所学校食堂已挂牌,421所学校食堂正在创建之中。通过这些挂牌食堂的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提高。

    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在一项项改革举措、一组组暖心数据中得到具体体现,让学生、家长感到很放心、更安心。

    创新机制激发教师活力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

    今年4月,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方案,明确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破除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这一改革启动后,我省将逐步探索“编制在县,岗位在校”的无校籍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从“学校人”向教育“系统人”转变;将完善区域走教制度,通过给予相应补贴等措施,积极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但教育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改才能符合省情,让海南广大百姓真正受益?

    答案已经写在了广袤的乡村和田野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可否加大力度解决?”可以!近年来,我省出台《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黄金九条”,为保亭、东方、白沙等14个市县招聘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6120人;实施“海南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至今已有在校公费师范生895名;自2013年9月起投入近1.8亿元,对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发放每月300元生活补助,对乡村教师月人均增加100元生活补助,逐步补齐乡村教师缺口。

    “乡村教师可不可以留得下、教得好?”可以!我省长期坚持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11.4亿元,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13244套,在6个贫困市县试点建设乡村教师公共厨房212间,惠及2364人;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基层教育专技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在乡镇及以下学校面向全省或全国设立竞聘岗位316个,并按岗位艰苦程度,每月发放1万元以下的乡镇工作补贴。

    “乡镇、农村学校能否拥有好校长、好教师?”可以!2015年至2017年,我省投入1.5亿元,实施建省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待遇最优的教育人才引进工程——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目前,该工程共面向全国引进“好校长、好教师”300名,其中校长51人、学科骨干教师249人,特级教师34人、正高级教师4人、全国劳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2人,他们当中75%以上到贫困市县、民族市县、乡镇学校工作。可以看见的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引领示范、充满活力的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支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校长队伍正在形成,将为我省乡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

    我省还不断深化培训和交流轮岗机制,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校级”四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其中省级每年统筹经费近80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每年培训教师5万多人次;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海南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至今已完成全省1.5万名教师首轮全员培训。

    此外,我省实施“双五百”人才工程,已累计有8000余名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实习,5000余名农村教师被置换出来回炉“充电”;已建设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站、省级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工作室88个,培养中小学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1400人。

    精准施策 全面保障

    全面促进教育公平

    日前,全省教育扶贫工作推进会暨教育扶贫培训会在澄迈老城召开。会议通报了2019年春季学期各市县教育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并就进一步简化教育扶贫特惠性资助的发放程序作了解读。

    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就是守住了民生底线,守住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据悉,我省围绕“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目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特惠性扶持政策体系,用一项项又好又实的举措,实现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将贫困家庭学生的伙食费和学习生活用品费用全部纳入政府财政资金保障范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2400元,初中每生每年2900元。

    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建立起“市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市县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双线”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将控辍责任与保学责任压到实处,确保劝得回、稳得住、留得下;持续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生一案”,巩固控辍保学成效,确保不落一生。

    从2008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即在县城附近或人口较多的乡镇建设标准化学校,用于接收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自然村和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的边远村庄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与城镇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目前已建成24所思源实验学校、16所思源优质资源拓展项目学校,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5.5万个优质学位。

    为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我省严格执行“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依法保障随迁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中,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15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12.78万人,占比85.22%。实施两轮《海南省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自2010年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由2所增加至11所;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从无到有,增加至91个;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从50%提升至90.6%。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全省建成693个儿童之家,成立130个省级和市县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书屋”、35所“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此外,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自主在五指山市、临高、保亭、琼中、白沙等5个市县试点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将贫困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包含三亚市和陵水县2个地方试点,共覆盖义务教育学校623所,受益学生近24万人。

    突出特色 引入名校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海南,无论是白鹭翩翩、绿意盎然的海口市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还是涛声澎湃、渔歌唱晚的琼海市谭门港,总少不了学生们的青春身影。在这里,他们亲近山水,认识家乡,在天与地的包裹中学习各类知识,捕捉大自然的智慧。

    近年来,我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充分发挥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教育的功能,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红、绿、蓝”德育体系,牢牢把握“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主渠道,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5年至今,我省已有20个案例获评“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16个案例获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通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敬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我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和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我省在16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成为在全国率先把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全省大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

    为实施海南中小学生“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特色印记工程,我省印发了《海南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开展足球、排球、游泳等具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健全学生人格,树立健康理念,培养勤奋合作精神。

    “家门口的名校终于建好了!以后孩子读书,不用再来回奔波40多公里,到省城海口去了。”近两年,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的点滴变化,都牵动着澄迈老城居民王笃俊的心。随着今年秋季这所学校竣工开学,附近居民“上好学”“好上学”的愿望将得以实现。这是我省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

    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省创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着力点。

    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市县至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成1所优质中学、1所优质小学和1所优质幼儿园,通过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优秀校长、教师和管理团队, 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引领、辐射、带动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提升海南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已引进或正在洽谈的合作办学项目达74个,其中23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已经开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一批知名学校相继来琼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示范引领效应日益明显,有效带动了我省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作为“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我省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入推进。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18亿元,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信息化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中小学校(不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30%上升到98%,校园网拥有率从16%上升到91%,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室比例从24%上升到94%,网络化教学环境已日臻完善。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大背景下,我省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筑牢教育底线、加快均衡发展,给百姓带去更多获得感。(成卓)

相关图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660112453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