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这些老照片 还原了45年前橘子洲大桥模样
2017-09-10 10:15:49 来源: 红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浇筑和焊接拱肋。

  初步建好的橘子洲大桥。

  义务修桥的年轻人。

  吴崇实在建好的楼梯下留影。

  零号台楼梯远景。

  通车前的橘子洲大桥。

  零号台楼梯施工搭的木架。

  像“翅膀”的楼梯。

  “尝鲜”大桥的市民们。

  “吴技术员,我们要搞么子?”“吴技术员,这里要改一改不?”“吴技术员,工地太冷哒,怎么办?”

  45年前,“吴技术员”这个称呼,在带着浓浓的长沙话喊声里,在长沙湘江大桥(现今橘子洲大桥)施工现场此起彼伏。

  如今79岁的安徽人吴崇实是当年80多万修桥人中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30年前,他离开长沙回到合肥,也近30年没有听到过有人再喊出长沙味道的“吴技术员”。橘子洲大桥已成为长沙市最繁忙的一条东西干道,2017年9月30日,是它通车45周年,吴崇实提前回到长沙,将自己珍藏的19张湘江大桥施工现场照片捐给长沙市规划展示馆。

  这些褪色的照片,让人进一步了解橘子洲大桥的那些历史过往。

  “桥墩建好后,我们接手上部建设”

  近耄耋之年的吴崇实端坐沙发,手压在珍藏照片的文件夹上。“为什么这时将照片捐出来?”我问。

  “参加湘江大桥(橘子洲大桥)建设的技术员和工人,大多已经不在了,我若也不在了,有些故事就没人说了。”

  1964年毕业于航道港口建设专业的他,在湖南省交通厅第六工程队做技术员,参与过很多湖南重大工程建设。为打破美国封锁,将浏阳永和磷矿运出,他参与醴浏铁路的修建;为让沅水安全通航,他参加了航道的疏浚工程;长沙到常德沿线木桥改铁铸桥建设,他专门负责搞粱,改造了严家河大桥、牛路摊大桥等。在1971年9月6日橘子洲大桥开工时,他所在的工程队正为湘东铁路茶陵大桥施工。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3月开工的炎陵红星大桥。该桥为广州军区的战备桥,在当时属于全国第一的工程,在两山之间拉通这座桥,他仍负责梁。它曾是亚洲最大跨度的单孔桥,后载入《桥梁学》教科书中,成为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经典案例。

  “红星大桥形状像发光的太阳,但要在山涧中搭架建桥,太难了。”吴崇实记得,建桥时,濑水到洪水季涨水非常猛,搭的施工架子一夜之间就会被冲走。他只得采取先做小桥,在小桥上搭架子,让洪水从小桥底下流走的办法,“光搭架子的木材就用了三千立方米”。由于办法得当,桥只花了9个月就竣工了。

  “我们没有参与湘江大桥(橘子洲大桥)建设始终,它开工时,我们接到修建湘东铁路茶陵大桥的任务,湘江大桥桥墩建好我们才接手。”正因为他们完成这么多工程,所以修长沙湘江大桥时又将其召回,“湘江大桥的桥墩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五工程处建好的,他们撤走,我们接力。”

  “80多万人次参与,肩挑背扛手提”

  1972年3月,长沙很冷,吴崇实跟工程队进驻橘子洲大桥,着手其上部工程。“修桥有80多万人次参与。”他感叹。

  橘子洲大桥上部工程施工分三段同时开工,五一路到橘子洲是有8个桥孔,顺着数过去4个孔是他们工程六队负责,紧接着靠近橘子洲的桥孔是工程一队,到溁湾镇的那段是工程三队。即便有三个工程队来建桥,每支队伍也仅有10名技术人员加100多名施工人员,怎么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当时一共有80万人次的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大中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说大桥是大家通过肩挑背扛手提的劳动集体修建出来的。”他找出照片,很多年轻人穿棉袄挑石运土,拿着喇叭的女青年站中间鼓劲。

  吴崇实负责桥梁拱肋的预制和零号台的楼梯建设,他这边人员需求大,每天各单位来义务劳动的人都是他对接,“有时几百,有时上千”。他记得那时除了临时性的义务劳动,还有民兵团跟班劳动,每天为修桥劳动的都有两三千人。

  那时领导干部常来看建桥进度,没看到穿工作服戴眼镜的人,就问:“你们这里的技术员去哪里了?”技术员在人群里站起来回应:“我在这儿。”领导们疑惑:“你没戴眼镜没穿工作服是技术员?”吴崇实感叹:“不像现在,修桥修路有总工,我们当时的总工就是主办技术员,大多都是1959年至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吴崇实还记得这些主办技术员,“一队是付长炯,1955年中专毕业;三队叫赵克祥,武汉人;我们队是郑夏初。前两个主办还健在,老郑去世了。”

  “五一路成了预制桥梁拱肋场”

  45年了,橘子洲大桥仍是贯通长沙东西的主干道。从合肥到长沙,吴崇实迫不及待地去了橘子洲大桥,站在桥下,他像遇见多年的老朋友激动地淌眼泪,“这些瓦片式的拱肋都是我在五一路上预制吊装上去的。”

  橘子洲大桥长达1250米的正桥有17跨,全部采用的是双曲拱桥,最大跨径76米,现在仍保持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之位。“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预制拱肋,然后分段吊装,在桥上实现三段分别浇筑,这不是简单的事。”

  吴崇实负责拱肋预制,预制场就放在五一路上。“为了照顾大家出行,我特意留了一条路。”他翻出照片,找到在五一路上预制拱肋的场景。

  预制拱肋时,气温很低,混凝土施工要求5℃以下就不能施工了,桥要赶进度,怎么办?他就把做好的拱肋用稻草包起来,这样还难硬化,就让这些参加义务劳动的年轻人三五一堆在预制拱肋下烤火,加速硬化。“他们很辛苦,烤火不能点明火,只能加炭,又不能睡觉。”当然,吴技术员更忙,他要在每个拱肋之间打转,看其硬化程度,给年轻人发炭,还要盯着他们的安全,“我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后睡觉,早上六点前起来巡视一番,一切安好才去吃早饭。”修桥那阵,只要开工,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做事,连吃饭和睡觉都是轮班制。

  悬空的零号台楼梯,曾被质疑会塌

  吴崇实捐赠的19幅照片,多张是零号台楼梯施工、爬楼梯测试的场景,这些悬空的楼梯曾一度引来大众质疑。

  “大桥在1972年的国庆前通车,主体工程8月初已基本完成,唯有零号台的楼梯‘拖进度’。”吴崇实说,现在零号台的楼梯在原设计上并不是如此,原来的设计中,楼梯是像长城那样爬上去。有一天,湖南省化工设计院的一位设计师来看湘江大桥,看到楼梯设计,直摇头:“太土!”指挥部的一听,“你说不好看,你有什么办法?”这位设计师说他可以设计更加新颖的。“他是广东人,学土木工程,指挥部的人一听很高兴,立马答应。设计师后来将设计图纸给我看,征求我意见,并指定让我负责施工。”有天夜里,长沙市委秘书长差人喊他过去谈话,说国庆节大桥要通车,楼梯保证提前完工有什么要求,“我提出要200个木工,他当时就从长沙调了木工。”为了赶进度,这个新潮的楼梯边设计边施工,24小时不停,木工工头到最后累得说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靠手势交流。最终,这个楼梯赶在通车前完成。

  可不少人看到楼梯是悬空的,担心会塌。“拆架子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测试,那时我压力很大,当时设计院来了一位老工程师,他听到有人质疑,就站在悬空的楼梯下,让大家站上去,大声说楼梯塌了先压死他。”反复测试后,市民发现就算站在悬空的地方蹦跳也没异样,就接受了这对“翅膀”。其实,两边楼梯通过桥面连在一起,承重不在地上而是在桥上,“这在当时是个创举”。到现在,这悬空的楼梯仍是橘子洲大桥的一道风景。

  如今,离大桥通车有45年,吴崇实在湖南待了23年后回到安徽老家,甚少有人再喊他“吴技术员”。“当年参加义务劳动的年轻人现在都已年过六旬了,跟我们一起建桥的技术员和工人大多离世,没人再喊我‘吴技术员’。”他说19张施工照是他留给橘子洲大桥的礼物,他有个心愿:橘子洲大桥通车50周年时,他还能回来看看它。

+1
【纠错】 责任编辑: 左栀子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钱江汹涌“鬼王潮”来袭
    钱江汹涌“鬼王潮”来袭
    美网:斯蒂芬斯女单夺冠
    美网:斯蒂芬斯女单夺冠
    昆明:逾万辆共享单车被丢弃荒地
    昆明:逾万辆共享单车被丢弃荒地
    特岗乡村教师 送知识进大山
    特岗乡村教师 送知识进大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5112163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