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4000多万元的“宝贝”成“废铁”——“机器人坟场”埋葬了什么
2018-11-09 08:39:04 来源: 湖北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价格战越打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

  “长期跟跑的话,民营企业拖不起,必须突围。”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徐击水对转型如此义无反顾?

  在“机器人坟场”里,徐击水指着一台已经停产的“四轴800公斤型”搬运机器人表示,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款产品可以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但放到市场上去,却赚不到钱。因为,价格上拼不过国外产品。

  “国外的工业用通用机器人起步早,产业链条全,生产批量大,研发成本早已收回。”徐击水说,国内厂家还没有研发出这种机器人时,进口产品在市场上卖到50多万元一台,利润很高。随着国内产品陆续上市,价格战应声打响,进口产品从50万元降到30万元,再降到20万元。对于国内自主研发的厂家来说,这个价格,已接近成本价。

  这种“大路货”做得越多,来自市场的压力就越大。徐击水开始反思,如何提高技术创新的“含金量”。

  “长期跟跑的话,我们民营企业拖不起,必须突围。”他开始谋划新路。

  2016年前后,价格战越打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再不砍掉传统业务,公司就会陷入绝境。”徐击水坐不住了。此时,为劲酒集团定制研发的“上甑机器人”,让他看到了新蓝海。

  “如果说通用机器人是代替普通工人,上甑机器人则是代替工匠,而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工匠。”徐击水解释道,上甑,是白酒酿制的一个环节,需要把原料均匀地铺平,确保蒸馏时蒸汽能全方位穿透。传统人工上甑,只能通过肉眼观察,一家酒厂培养一名合格的匠人,要三五年时间。机器人则可以利用红外探热技术,分析原料内部温度,进行相应处理,精准完成这种工艺要求。一台“上甑机器人”,至少可以顶替3名工匠。

  “在这种细分领域,中国企业有先天的领跑优势。”他说。

  “有理有据的想法,当年为何遭到团队的反对?”

  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疑问,徐击水表示,当时,“上甑机器人”几乎是从零开始,通用机器人则已经营了10年。不少人坚持认为,应该在保留主业的同时发展新业务,没必要孤注一掷。但他觉得,转型一定要扬长避短、力出一孔,尽全力抢占先机,不想被“温水煮青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余凌云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加州枪击
加州枪击
云南大理:洱海景色秀丽
云南大理:洱海景色秀丽
走进首届进博会国家展
走进首届进博会国家展
全民学消防 安全记心中
全民学消防 安全记心中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404112368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