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 26 18:06:49
来源:新华网

泉州人大: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文脉

字体: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泉州再添一张闪亮的名片。近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和监督工作中打出“组合拳”,以法治力量保护城市的“根”与“魂”。

  立法先行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法治网

  “古城每条街巷都写满历史。保护泉州人民深沉的城市记忆,必须依靠刚性的法治支撑。”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灿辉说。

  据悉,自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着眼于海丝史迹、内沟河、中山路骑楼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等的保护法规制定,逐步构建泉州特有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依法守护泉州的历史文脉。

  陈灿辉介绍,立法从“点、线、面”展开。从“点”上来看,聚焦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等代表性遗产,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首部实体性法规,即《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条例对海丝史迹保护责任主体、保护措施、利用开放、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和促进海丝史迹保护提供了法规依据。

  在“线”上,主要聚焦内沟河(一条河)、中山路骑楼(一条街)。内沟河条例率先将河长制写入法规,体现地方立法特色。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依法合情合理地处理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和保护社会共享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促进“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活态传承。

  在“面”上,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抓住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关键要素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明确“谁来保”“保什么”“怎么保”“怎么用”,着力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加强监督 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在地方立法起步阶段,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就坚持将地方立法和法规实施监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9年4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工作的决定》。“三入”决定明确了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法规实施中的主体责任,为一部部法规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础。

  持续监督,要的是实效。泉州还明确,法规实施一年内开展调研检查、二年内开展执法检查、三年后开展立法后评估。

  持续监督与“满意度测评”“专题询问”等手段形成合力,激发出更显著的监督效果。2020年5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对海丝条例、内沟河条例、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三部历史文化保护法规配套制度和基础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提出审议意见,并于10月对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今年6月,还组织对内沟河保护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陈灿辉说,这样持续跟进、环环相扣的监督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让百姓看到人大监督的决心和担当。

  严格执法 形成守护文脉共识

  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泉州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将历史文化保护法规落到实处;社会各界主动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脉成为广泛共识。

  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施行后,政府及时推进中山路骑楼外立面整治、相连街巷改造提升、管线统一归置等;相关部门以法规为依据,做好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很快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参与整治的工作人员在做好修缮工作的同时,积极向群众普及法规内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还获得了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二等奖”。

  陈灿辉表示,历史文化保护,法治作保障。一部部历史文化保护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固本强基,意义重大。下一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工作,努力为建设海丝名城、制造强市、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法治支撑。(刘丰 郭培明 黄少鸿 施昀)

【纠错】 【责任编辑:袁羽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50411276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