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别动不动就说“破次元壁”,美学标准没有壁
2019-12-06 08:34:11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一家之言

  奥特曼与漫威推出联动漫画,次元壁破了!周深与李克勤合唱《野狼disco》,次元壁破了……时间回到2018年底,网上突然流传起徐锦江的图片,有人说所谓圣诞老人是红帽子的白胡子老头,不就是《九品芝麻官》中徐锦江扮演的雷豹嘛。网友拿徐锦江的剧照进行了各种狂欢式戏仿、改造,把他都玩坏了。徐锦江是传统影视演员,成为B站的热点,被认为是破了次元壁的一次奇观。类似的,还有纪晓岚与和珅被弹幕强行捆绑为CP,女老生王珮瑜在90后中被追捧,都被认为是打破次元壁的现象。

  所谓次元壁,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二次元动漫世界与三次元现实世界之间的墙壁。后来这个概念被放大为不同受众之间、不同观念人群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尤其一些亚文化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得以聚集,互相抚慰、抱团,共同抵御外界的偏见、敌视,并形成自己的语汇,建构起自己的小文化。逐渐地,各个圈层人群呈现社群化的趋势,并开始线下接触。

  原来只是圈地自萌、与世无争,某些人群的初衷是建立次元壁以自我保护,次元壁让趣味相投者聚集。然而时势一变,某些圈层开始不满足圈地自萌,开始看壁外的人不顺眼,要主动破壁。这些年在文化上,一些亚文化破壁,开始转守为攻。

  就影视文化上来讲,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出现了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冲击,对三次元文化进行否定,将三次元定义为“老人的、过时的”,突出次元壁内外的鄙视链,进而欲取代传统美学标准,建立以互联网文化为基础的“新美学”。在文化上认定自己具有天然的先进性,这是这些年“二次元”的文化姿态。

  2017年的电影《闪光少女》,自称是一部表现二次元文化的电影,影片营销方推出一个口号“24岁以上禁止入内”。姑且不说营销方对电影市场认知的谬误,只看其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摆出对次元壁外莫名的鄙视态度,显现出的“文化自信”是叹为观止的。

  任何自信都来自胜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圈地自萌的次元壁内的青年,他们的“胜利”是什么。当然不是文化的优胜劣汰,来自于资本的加持。有数据称,中国的二次元用户有3亿以上,BAT等互联网巨头在二次元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大量资本、资金扶持、孵化国产动漫、游戏,并依此巩固90后受众,不失时机地向影视内容做扩张。随着B站在美国的上市,更是标志着二次元市场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观察下次元壁发明国日本,日本的各种亚文化蓬勃发展圈地自萌,时间长了,圈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越来越碎片化,在电影上的反映是市场被切分得越来越小,最终丧失全民市场,在世界上日本电影尤其是商业类型片已经失去了原有位置。

  电影、长视频需要全民化程度越高越好,目前排斥次元壁以外人群,在美学风格上急速转变,低龄化审美、注重颜值、去深刻性、去中心化,在我国电视剧领域已经出现中老年观众大量流失。不得不说,从产业角度看,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

  有趣的是,关于打破次元壁,周杰伦的新闻最多,如果一个人总是打破次元壁,那么说明这个人其实没有“壁”。

  审美上,没有所谓的圈层标准,圈层的评价体系在美学的标准体系中没有价值。《三国演义》和《权力的游戏》是同一美学标准,《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都是卡梅隆,不同次元,但评价其影片的也是同一美学标准。说到底,是艺术品质。

  影视作品,即使相当一部分是通俗文本,也有其对艺术品质和观赏性的美学标准。各种亚文化,破壁还是不破壁,几千年来人类形成的美学标准不可能被颠覆,正如不管科学如何发展,勾股定理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不会改变的,这是必须明确指出的。在圈层文化中自我陶醉自我催眠互相欣赏的群众,看上去并不明白这一点。

  在文化产品上,在文艺创作中,切忌标签化,主动给自己贴上所谓二次元标签,或者某个圈层的标签,标签是无法替代内容的,企图以标签的“先进”等同作品、产品的先进是自欺欺人。更何况,这个次元壁概念是个现象而已,在文化范畴里,跟先进无关。

  当然,恩格斯提出文艺批评的标准包含美学的标准和历史的标准,对于圈层文化、“破壁”概念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也应该采用历史的标准,充分考虑其具体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尤其是当下的互联网文化、青年文化的特殊形态,才能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批评。

  □汪海林(编剧)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中国彩灯节在莫斯科开幕
中国彩灯节在莫斯科开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飞瞰大凉山雪景
飞瞰大凉山雪景
昔日旧厂房 今日“网红”地
昔日旧厂房 今日“网红”地


0101601400000000000000000111017911253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