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丰厚源泉。在欧、美、日以及韩国、印度等国家,现实主义电影屡有出品,并时现佳作。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超级巨星》和《起跑线》,以及韩国的《熔炉》《素媛》和《举报者》等影片,除了在本国产生轰动效应以外,也同样在中国社会引发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也是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风向。《亲爱的》《失孤》聚焦被拐儿童的故事;《我是路人甲》等,讲述小人物的追梦历程;在《百鸟朝凤》《十八洞村》让人们看到了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批优秀国产电影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视角,深入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获得了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与社会热点互动共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实主义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可贵的精神品格,部分国产电影也在试图摆脱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喧嚣、资本躁动和价值游离,更多地与社会热点互动共生。这样的电影作品既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中就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与实践所展开的新尝试。
这些现实题材电影作品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以当时备受关注的儿童被拐案为真实原型,最终收获3.44亿元票房;2015年《滚蛋吧!肿瘤君》以熊顿抗击癌症的故事为原型,在笑声与泪水中收获5.11亿元票房;2015年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以山东聊城郭刚堂骑摩托寻子的故事为原型,票房为2.15亿元;2018年初《无问西东》上映,片中每一个人物均可从清华档案馆中找到原型,影片以7.54亿元票房收官……诚然,上述影片还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但其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所做出的创新努力不容忽视。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大潮中,这些电影保持开放的姿态,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尝试与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互动对话,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这些坚守和努力都有效地提升了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引发更多的观众共鸣,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承载与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感
国内外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正是由于它们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激发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与价值共鸣。不得不说,在当下中国电影界,尽管已有《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令人瞩目的新主流大片问世,但在资本的裹挟之下,还是屡屡出现缺乏内涵、空虚苍白和急功近利之作,这些影片大多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真情实感,往往存在思想迷茫和价值观扭曲的问题。这样的电影显然无法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这种情形,业界内外都在急切呼唤国产电影回归理性、关注现实。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许鞍华、陈可辛、贾樟柯、娄烨等编剧和导演为代表的、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观念的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处境和情感世界出发进行思考,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看法融入作品之中。《走路上学》《旗》《一个人的课堂》等提出乡村教育话题,《三峡好人》《农民工》《到阜阳六百里》等关注农民工生存状况,《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聚焦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八洞村》《南哥》等反映精准扶贫成绩……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这些话题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引发了更多有益的探讨,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反响。有观众看完《十,八洞村》之后,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观众看完《战狼》,转头就去报名参军,投身到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去。
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够薪火相传,也得益于越来越多有情怀而又不计成败的项目运作及其资本投入。在谈到影片《失孤》的生产过程时,出品方曾表示,“投资方对这个项目不遗余力的支持,是建立在对打拐这件事的社会责任心上,电影不仅要有娱乐功能,更要有社会意义”。应该说,出品方能够站在如此高度看待国产电影及其现实主义追求,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执导《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一天》《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影片的导演李睿珺也曾感慨道,“我的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大部分故事来源于生活本身。对我来说,电影除了具有娱乐属性之外,还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更有艺术生命力。”
深度观察与思考彰显理性光芒
对生活点滴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的深切思考,是现实主义影片趋于成熟的标志。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导演贾樟柯就曾表示,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人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电影永远是一种线下的艺术,电影的中心焦点也一定是“人”;任何一个时代的电影创作都是去“感受人”,去“感受生活”,这是什么样的大数据都取代不了的。在《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中,贾樟柯仍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感受生活与人的自然状态,思考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段,深入日常生活中去,探索人与人之间日渐疏离的生存困境。
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人的关心,既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题中之义,也是电影观众对国产电影越来越明确和具体的期待。实际上,在2015年举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包括张冀、宁浩、徐峥等在内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已经不约而同地回应了观众的这种期待,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充满现代意识的现实主义电影观。作为《中国合伙人》与《亲爱的》编剧,张冀意识到,“至少在观众那里,写实仍然是进入一部电影的门槛,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是最有效的”;徐峥也明确表示,“寻找现实背后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和爱的光辉,应该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向”;宁浩则将忠于“本土观众”“本土文化”和“当下时代”总结为自己的拍片原则。
当下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跟欧、美、日和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相关电影比较,在题材、样式和介入深度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如果精心栽培,耐心呵护,予以善待,假以时日,它将会以更强大更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影坛之上。
(作者:李道新,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