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年轻父母都会有的一个“教育天问”:技能培养重要 还是品德培养重要?
“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在这起“作文事件”中,这是属于钟先生在子女教育上的“天问”。
为什么说这是他的“天问”?就在于,尽管以“善意欺骗”的方式取得了一次“教育成功”,但他仍无法说服自己如此教育的选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又不敢承担说出真相的后果,父亲形象受损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担心——女儿依样画葫芦,有样学样,从而更深层地影响女儿的学习及品德素养,甚至影响到价值观的树立。
由此,这起“作文事件”,也从本质上衍生出一个严肃的“教育之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一时的技能培养重要,还是一生的品德培养重要?是教育结果重要,还是对孩子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更重要?
相信,这不仅是钟先生的烦恼与困惑,也是许多年轻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普遍之惑”。
尽管依然对女儿保守秘密,但钟先生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说出了这个“作文事件”。一抒胸臆之余,或许,他也想从别人的身上或口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善意的欺骗,始终也是欺骗;动机的纯粹,并不代表行为的正义。钟先生自身能力有限,仍苦心教育女儿,其情可嘉,但“抄”作文以示表率,以此教育引导子女暂获成功,其行则不宜提倡。
真相,总是会浮出水面,守住这一时的“结果”,守不住这一世的“后果”——试想,如果女儿一天天长大,有一天终于知道了这篇表率的作文乃是“抄袭”,会作何感想?她又会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又会如何以此“暗示”自己以后的学习——爸爸都是这样做的,我也可以?
因此,正如报道中的两位校长所言,家长“言传身教”的做法值得表扬,但这种行为并不可取,在事情没有变得“更坏”之前,这样的教育“小瑕疵”还得及时化解——在一个女儿和自己都接受的场景,父女之间进行坦诚的单独沟通,将“作文事件”的后患早日除去。因为,这不仅仅只是涉及父亲这一次的教育结果,更涉及到女儿一生的品德奠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袁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