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用竹席 穿半臂衫……古人如何避暑?方式不比现在少
2018-07-16 08:59:53 来源: 四川在线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7月17日“入伏”,自此拉开为期1个多月的“三伏天”序幕,成都也将进入一年内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到三伏天都让人苦不堪言,面对高温天,上班族四处搜罗“避暑神器”。但在古代,没有冰箱、电风扇和空调,人们又怎是怎样度过炎炎夏日的呢?日前,天府早报记者从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几件藏品,可见古人避暑也是相当智慧,用了很多现在看起来低碳环保的方式来安然度夏。


  【衣】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

  夏天大家都穿着清凉,那古代有没有这样的衣服?天又热,他们穿什么呢?在成都博物馆,馆藏一件唐代半臂衫,成博讲解员刘洋告诉记者,“这件半臂衫看起来跟我们现在夏天穿的短袖差不多,最早是由北方的游牧民族传过来的。”这件半臂衫由两部分组成,黄色的一半为蜀锦,是典型的陵阳公样织锦,红色的一半是来自西域的粟特锦。“这件半臂衫所用的织物,可以说是‘中西合璧’。”

  刘洋介绍,粟特锦的特点是丝线采用了胭脂虫进行染色,颜色艳丽,色牢度好,经久不褪色,深受唐代西域少数民族以及达官贵人的喜欢。唐代初年,益州大行台窦师伦创制了一批蜀锦纹样,因其被封为“陵阳公”,后世便称这些蜀锦纹样为“陵阳公样”,“陵阳公样”的主要花式有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件纺织品正好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两种不同风格的织物被巧妙的用在了一件服饰上,精妙绝伦。”

  【住】竹席

  天热了,躺在冰凉的竹席上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但你知道吗?原来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在用竹席消暑了!在成博展出的竹席,出土于成都商业街船棺葬。

  商业街船棺墓是一处罕见的战国时期的大型多棺合葬墓,可能是开明王朝的一处重要墓地。据报道,船棺中出土了较多漆器,如几、案、编钟架等,还有一些青铜兵器、陶器、竹木器具等。由于各木棺周围满填青膏泥,而青膏泥有密不透氧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超的防腐技术,所以木棺及随葬的漆木器和竹席均保存较好。

  刘洋介绍,这张竹席长约2米、宽约0.9米,猜测可能是用于床榻上的。竹席也可见明显“色差”,刘洋解释,“短边一侧炭化,深浅相同的色彩系下葬时折叠再放入棺内而形成。而竹席使用的‘人’字形编织法,到现在也较为常见。”

  定窑白瓷孩儿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成博的这件定窑白瓷孩儿枕,出土于成都地区,下部为一个侧卧在榻上的男孩,左手枕着头,右手自然搭在胸前,头朝上,身着花肚兜,双脚相叠,正呼呼大睡,其上支出一小截做枕面。

  “这件定窑白瓷孩儿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刘洋说,“男孩天庭饱满,两颊丰腴,表情自然安定,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整体也带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行】近代竹编团扇

  扇扇子避暑,古今皆是如此。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时候,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在古代,平民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好一些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风扇的。

  至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于是本来用于扇风去暑的扇子,渐渐有了器物之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2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琦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塞上荷香
塞上荷香
福建泉州:晚霞绚烂映天红
福建泉州:晚霞绚烂映天红
宝成铁路抢通工作继续进行
宝成铁路抢通工作继续进行
重庆:水上乐园享清凉
重庆:水上乐园享清凉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865129913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