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28 09:11:01
来源:重庆日报

在政府工作报告热点中感受重庆发展新脉动

字体:

  编者按

  备受关注的重庆“两会”刚刚闭幕。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1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面向“十四五”、聚焦2021年,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更新、改善创新生态等热点,得到了舆论的热切关注。重庆日报梳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八个热点,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以期与读者一同在政府工作报告热点中感受重庆发展新脉动。

  热点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谢涛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政府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改革科技计划体系,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初创企业、成长企业等企业主体的创新需求,增加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导权。要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优化以创新要素为核心指标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价值信用授信额度,扩大科技企业在创新资本配置中的主导权。

  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由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形成的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模式。要围绕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在渝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市中长期产业竞争优势。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是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大幅度培育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积极培育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独角兽企业。要加快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以规上企业为主体引进或共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力争“十四五”实现大型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我们要深入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既让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需求通过政府层面“揭榜”予以解决,又让企业创新主体“挂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攻关。还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畅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到企业的渠道,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热点2 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要求和路径

  苟文峰

  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既是川渝两地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重庆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重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担当和新使命。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内在要求。中央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中央赋予川渝两地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形成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应有之义。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全国深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子,重点凸显六大特点即高水平的区域协作制度创新、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市场、高水平的现代产业协同体系、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高水平的开放带动能力、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成效。

  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有效路径。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一是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个方面,川渝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系统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二是以深化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为先导,加强政策协同对接,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新机制,大力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平台建设,争取重点突破,尽快形成点上的区域协作示范效应。三是强化我市“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川渝协作示范的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夯实重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基础。(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热点3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多措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黄庆华

  “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业经济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多措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引导现代服务产业集聚,促进现代服务提质增效。在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导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最大程度发挥集聚效应。要引导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新兴消费等产业集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要引导会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企业加快集聚,深挖保险经纪代理、管理咨询等行业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支撑。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要素高效流动。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服务于制造业。要以信息服务、数据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和节能环保等为载体,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

  聚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对促进市场繁荣、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坚持扩大内需基点,全域提档升级现代商贸业态,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渝消费。要优化商圈布局,依托解放碑、观音桥等大型商圈,推动核心商业区向高品质、现代化迈进。要重视街区经济,着力打造定制消费、智能消费、夜间消费等商业消费新场景,释放街区业态集聚效应以对现代商贸作重要补充。

  持续发展现代文旅产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领,要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国内文旅产业利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攻坚景区运营管理难题,有效整合景区资源,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文旅城建项目。要积极落实文旅产业的各项帮扶政策,包括落实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加大对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等。(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热点4 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打造三大旅游品牌

  魏鹏

  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是统筹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托各地资源特色禀赋,协同推进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战略布局。打造三大旅游品牌要以新理念为指引,以特色化为手段,以大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大空间格局。因地制宜、统筹协调,构建符合各地实际、形式多样的旅游产业新模式。一是强化大都市“两江四岸”主轴功能,做靓长嘉汇、艺术湾等新名片,构建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带,打造“三都”“一城”“一中心”。二是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融合,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大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三是突出“神奇武陵风光,峻秀乌江画廊”自然生态和“土家族苗族风情、淳朴古镇边乡”民俗文化融合,建设大武陵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

  加快大产业发展。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建立以旅游业为核心,聚合多类型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新体系。一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大都市的红色文化、巴渝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大三峡的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和移民文化,大武陵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二是要加快“旅游+”发展。创新发展旅游服务总部经济,加快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打造全国购物中心。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推进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大区域融合。坚持以全域旅游带动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对外有序开放的新态势。一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二是携手长江流域各省市,把长江旅游带建设成为立体展示中国山水文脉和国家形象的国际黄金旅游带、全面推进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示范引领带和助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的旅游经济聚集带。三是进一步加强与黔、湘、鄂等省的联通,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区建设,共建大武陵旅游圈增长极。(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热点5 探索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探索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三个维度

  郭春甫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智能化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努力探索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需要从优化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认同等层面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管理职能。遵循大数据科学治理要求,提升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融合程度,建设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部门职能细化、功能整合、业务协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应用“渝快办”“渝快政”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推行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优化部门业务运行机制。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互联网+监管”方式,公开数据、透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

  推动数字技术更好赋能社会治理。创新网上服务载体,更好适应群众办事需求。整合网格化管理平台数据,构建“社区大脑”,智慧感知居民需求,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创新“网上枫桥经验”的重庆实践,建设具备线上与线下结合、诉讼与调解对接功能的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把信访问题调解在源头。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平台,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优化各类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增强群众对智能化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加大智博会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各类数据体验中心、智慧公园的开放力度,增强群众对智能化社会治理的感知和认同。持续开发数字技术的生活应用场景,功能易显、应用易找,帮扶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数据为基础,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线上平台,准确收集各类社会心理预警信息,制定风险预案,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发挥社区微信工作群、群工平台等各类服务终端的邻里守望相助功能,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德文明新风尚建设工作。(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热点6 提升开放通道能级

  以四大举措提升开放通道能级

  李然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庆要进一步发挥好通道优势,重点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着力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加强通道能力建设。航空上,有序恢复国际客货运航线,增开商务航线和直达航线,发展基地航空,拓展航空中转业务,建立成渝两地机场群协同发展机制。铁路上,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路网结构,联合四川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号,稳定开行沪渝直达快线和渝甬班列,持续优化货物结构。航运上,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干支联运,推动货运码头优化调整。公路上,加密省际出口通道,增强射线高速通行能力。线上,用好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数据跨境有序流动。

  强化通道间互联互通。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大力发展陆空联运,拓展“卡车航班”等联运模式。依托团结村等铁路物流基地,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渝新欧)高效衔接,提升东盟国家经重庆至中亚、欧洲的联运服务品质。依托果园港等枢纽港,实现铁路班列和长江航运的中转联运,提升铁水联运组织效率。依托联接云南、广西等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干线网络,发展跨境公路运输和陆海联运,探索公铁驮背运输。

  提升通道对外开放水平。建立高能级口岸平台,加快建成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优化上海—重庆水水中转转关模式,促进企业在重庆就近清关。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重点推进业务流程优化、设施设备改造、信息系统建设。

  促进通道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通道与产业融合,围绕汽摩、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联合四川、贵州、广西等通道沿线省区打造创新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通道与贸易融合,依托主辅枢纽建设集采购、展示、交易、仓储、分拨、集散、转运、衔接、流通加工、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推动通道与金融融合,不断丰富陆上贸易融资方式,推动运单交单项下国际结算业务的普及化和便利化。(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点7 推进“四山”保护提升

  推进“四山”保护提升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彭国川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纵贯重庆城市南北,是山城重庆的脊梁和天然的生态屏障,决定主城都市区的生态安全和宜居水平。保护修复“四山”自然生态环境,是重庆的千年大计。要推进“四山”保护提升,突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打造城市绿肺、市民花园。

  要把修复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四山”保护提升,重在保护,要在提升。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森林资源、水资源、特色农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全域全类型保护,保护好、传承好“四山”历史文化,着力实施“四山”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完善“四山”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分区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四山”矿山综合治理、水环境系统修复、国土绿化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发挥城市绿肺功能、提升生态屏障的安全水平。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突出位置。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有序推进“四山”生态移民搬迁,实现“四山”地区生态优先、生活主导、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协调。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强“四山”范围内优质农林产品有效供给,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绿色生态公共活动空间,让人民分享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果。要推进“四山”范围内城区、景区和社区融合发展,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升交通便捷通畅水平,规范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游客等不同群体的体验需求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

  要进一步丰富“森林公园”场景。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加强森林绿化和精细化管理,推进绿化、彩化、香化和美化的有机融合,打造市民花园。要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文体基础设施,坚持“生态+”理念,融合景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产业功能,加强山林步道、城市绿道、山地生态公园等建设,营造都市农业、山地运动公园、森林康养综合体、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公园+产业”场景,实现生态修复与社区、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点8 启动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

  共建双城经济圈“零碳无废城市”

  代春艳

  2020年11月13日,重庆、四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签订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无废城市”试点由重庆主城中心城区延伸拓展到全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是对全国“无废城市”试点的深化和“无废城市”区域共建的探索,也是川渝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重要内容。启动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源头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无废城市”建设与二氧化碳减排行动具有一致性。川渝在共谋“无废城市”共建方案时,要协同碳中和行动与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零碳无废城市”。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共建“零碳无废城市”管理协同链。不断完善“减排”“无废”涉及到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制度,加快构建凝聚协作、齐抓共管的大格局。积极谋划2021年“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协同共建“零碳无废城市”,实现双城经济圈协同“碳中和”目标和“无废城市”目标。

  二是集聚科技人才,共建“零碳无废城市”科技攻坚链。成渝两地要联合提高科研攻关能力,共同建立专家库和技术团队,分析研究成渝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从协同治理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建议。深化川渝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共建生态环境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为“零碳无废城市”共建提供数据层、信息层和决策层全维度的支撑。

  三是创新金融工具,共建“零碳无废城市”金融生态链。要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金融优势,逐步引导绿色银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低碳金融等金融资源向双城经济圈集聚,共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排污权交易市场。要建立健全双城经济圈资金投入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发挥财政金融引领作用,为“零碳无废城市”共建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711112703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