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成渝两地要奏好“同心曲”唱好“双城记”
2020-01-21 08:53:09 来源: 重庆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唐青阳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核心提示

  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两地如何强化统筹协作、共同唱好“双城记”?本报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唐青阳。

  把握好重要机遇,打造强劲双核引擎

  重庆日报: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唐青阳:我认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新时代区域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关心,必将对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重庆和成都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创新程度最高,具有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如果能够形成更加紧密有效的双城互动,打造成渝地区相向而行、互联互通、同频共振、互利双赢的双核引擎,实现以“城”促“圈”、以“圈”拱“城”的效果,将会有助于推动区域更高质量地协调发展。

  李后强:名称的变化意味着认识更加深刻、定位更加精准、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提升。比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等。关键词是“双城”和“经济圈”,核心是“城”和“圈”。“城”的内核是“人”,“圈”的内核是“业”,要求产城共融。我们要把“双城”变“双赢”,奏好“同心曲”,唱好“双城记”。

  重庆日报:在培育重庆和成都两大现代化都市圈方面,您认为成渝两地有何重要机遇?

  唐青阳:这些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成渝地区统筹协调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确定的“两中心两地”目标,开列的若干重点任务,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确立了风向标;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成渝地区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位势,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集聚更优质的资源要素和高精尖人才,在更高层面开创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再次,有利于成渝地区因地制宜,更好地推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区域各节点城市产业梯度有序布局。

  李后强:目前的机遇有:一是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重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川渝发展导航定向,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二是国家多重政策的叠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热烈讨论。三是双城“东进西拓”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分家”20多年的川渝两地,不断以充满新意的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成都实施的“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着重庆方向延伸,渝西片区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其“西进”朝着成都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东进西拓,相向发展,“双星”辉映,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光明。

  突破现有利益格局,释放“双核椭圆”张力

  重庆日报:将成渝地区打造成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唐青阳:重庆和成都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基础,要注重创新土壤的培育、创新生态的优化,尽快推动成渝地区创新资源的共享和联合,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要以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大平台为依托,围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攻克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李后强:唱好成渝“双城记”,关键要思考如何将成渝两地的“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10%的增长率,已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相比,短板主要在于城市体量规模较小、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协同组织机制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整合成渝两地的力量和资源,突破现有利益格局,释放“双核椭圆”张力。

  重庆日报:中央这次会议也提到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在这方面两地该如何着力?

  唐青阳:我建议:一是成渝地区要共同推动打造体现国际惯例和水准的营商环境,完善协同化的营商投资政策体系,推动成渝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探索成渝地区统一标准的营商环境地方立法工作;二是发挥好重庆和成都的开放龙头作用,联合其他省区市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联手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面向亚欧的开放合作示范高地;三是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国际机场群、国家高铁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互利互惠的建设运营模式,提升成渝地区国际化开放互通的枢纽能力;四是围绕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共同打造一批区域性股权、大宗商品、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五是大力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经济金融和科教文卫类重要国际组织来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机构。

  李后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政策,整合成渝地区新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给市场放权,着力培育世界级企业。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同时获批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有利的资源。自贸试验区,其实就应该是思想解放区、责任担当区、压力试验区、内外连接区、政策研制区、探索先行区。成渝要联手共建“中国西部硅谷”、大科学中心、中国金融中心、世界级大学等。二是把资源整合,强力促进区域间发展。要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三是让开放走远,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袂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资源,联手做实做强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动建设协同开放示范区,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深度参与亚欧市场的经贸往来和国际经济合作;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交汇点。

  让“城”做得更强,让“圈”融得更紧

  重庆日报:成渝两地本身联系就比较紧密,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领域,两地还有哪些合作空间?

  唐青阳:成渝两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大力推进重庆、成都两地高铁、城际和轨道网的无缝衔接,推进公交一体化运营,实现交通“一卡通”,提升成渝两地居民畅行感受度和体验度;二是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教育资源富集优势,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地;三是着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联合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加强文化资源互惠互享,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文化发展质量、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加快两地政用、民用和商用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成渝两地共建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的城市大脑集群。

  李后强: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以推动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为抓手,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构建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公路、轨道交通、物流、市政和信息等互联互通网络。探索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建议大胆试行成渝高速、高铁免费,至少单边免费。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物流运行体系。公共服务方面,还要鼓励圈内城市联建共建养老机构,加快城市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完善成渝两地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等联动机制。

  重庆日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政壁垒该怎么破?

  唐青阳:成渝两地在合作中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与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相结合,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发挥得更加灵活有效;二是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与推进一体化发展理念相结合,让“城”做得更强,让“圈”融得更紧;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最大程度释放制度红利。

  李后强:我认为,一是建立更高层级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机构。建立成渝两地联合的顶层组织,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如当年的“三峡工程指挥部”一样,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运作起来。二是建立更高质量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必须改变以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及其惯性思维,真正把协同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指标,并真正建立追溯过往责任制度,使官员不敢不作为,也不敢乱作为。三是建立更高境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税利分配比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否建成,核心问题在利益联结机制。省域之间融合发展的最大壁垒,就在于税利分配及其对各地GDP的贡献。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克服传统的“要政策,要资源”的陈旧观念。要站在服务服从国家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境界,相互补台、热情拥抱、全力支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

  在发展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重庆日报:中央这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您认为该如何加强?

  唐青阳:要着力推进如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划上下游协同治理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包括水环境监管、监测、突发环境应急联动等内容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加强长江、嘉陵江等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二是深化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区域协作力度,加快大气污染源、空气质量监测、气象数据等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污染物的联防联控,切实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是加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跨流域、跨学科重点问题研究和生态环境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李后强:生态方面要强化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在有机化、同体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共同维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严格保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用地维护与建设。加强区域生态廊道、绿道衔接,促进林地绿地湿地建设、河湖水系疏浚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修复。探索生态保护性开发模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四川是“千河之省”,要在大江大河治理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加强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守住源头,保持清流。

  重庆日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方面,您认为该如何着力?有何建议?

  唐青阳: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事关区域发展质量和成效,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索:一是优化机制构建,建议在中央层面构建由国家相关部委、成渝各方共同参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成渝地区各层次的政府部门常态化合作与对话交流机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做法组建常设性区域协作办事机构,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二是注重协同发展,携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化开放开发合作,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是坚持规划引领,用好“十四五”规划即将编制的“窗口期”,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联合两地研究机构共同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智库”,推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共同推进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电网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李后强:要把成渝两市的“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使“双城经济圈”的“哑铃式结构”变为“橄榄型结构”,推动两地之间由“物理混合”产生“化学反应”。成渝两地必须“错位布局”和“抱团发展”,在发展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从合作发展到共享发展,从政策优惠到法律授权,从平衡协调到先行先试都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考量,同时要坚持区域协商与高层统领并重、规划引领与立法保障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并重、责任明确与利益联结并重。此外,建议设立“川渝合作银行”“成渝两地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解决资金问题。制定成渝两地区内GDP和税收分配方案,允许成渝两地区内企业注册自由使用重庆或成都的名字。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陶玉莲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大连:花灯扮靓金石滩
大连:花灯扮靓金石滩
守好铁路线 春运保平安
守好铁路线 春运保平安
“00后”乘务员的首个春运
“00后”乘务员的首个春运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郑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郑州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706112548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