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给“海水稻”扣“浮夸”帽子有欠公允
2018-08-10 08:55:45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近日,备受社会瞩目的“海水稻”项目因稻种命名问题引发争议。因与海水“并不沾边”,“海水稻”被质疑名不副实,甚至被批“浮夸之风”。

  科学研究是否应实事求是、摒弃浮夸?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科研项目是否可以进行通俗化表达以便公众理解?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以“海水稻”为例,这是对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它确实不是长在海里,但可以生长在海边滩涂等“海水经过”的盐碱地,也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由于土壤中的盐分对农作物伤害很大,一般水稻品种都是在含盐量浓度0.1%以下的土地种植,而去年,“海水稻”中一种编号为YC0045的水稻材料,生长全周期水田含盐量浓度0.6%,最高亩产量超600公斤;今年6月,在迪拜郊外的广袤沙漠中,中国科学家们利用稀释的海水,在沙地中成功种植出了一片“水稻绿洲”。正是接连取得的成绩,让“海水稻”广为人知。这名称如果有人认为不够严谨恰当,可以商榷,但若仅仅因此,就扣上一顶“浮夸之风”的帽子,恐怕就有些不太公允了。

  或许有人会说,“海水稻”之名已经带来了误解:此前研发中心与网友互动时,许多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这种水稻可以用海水灌溉吗?这类疑问,其实折射出公众理解科学的某些欠缺。海水盐度通常为3.0%到3.5%,超过0.6%的盐碱地已基本是“农业荒漠”,以海水直接灌溉,在现有农业科技水平下确实无法实现。实际上,在“化滩涂为良田,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稻花飘香”的逐梦之路上,从耐盐度0.1%提高到0.6%已是重大突破,这一过程中每一个0.1%,无不是一批批科研人员顶着骄阳“贴近大地”、不懈躬耕的努力结果。不正视事物发展和科学研究点滴进步的客观规律,想当然地认为非“一步到位”海水漫灌稻田不可,这恐怕对“海水稻”不公允,对所有在科研长路上漫漫求索的研究人员也不公允。

  如何向公众传播科学,当然是一门学问,这不只是传播方的责任,也呼唤公众良性互动。为便于理解,专家和媒体往往会以浅白简略的语言,来概括诠释专业性很强的项目;但公众切不可因其名称通俗,便顾名思义、一知半解地推测科研过程也全都轻而易举。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背后都是年复一年的付出、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一步一个脚印、渐进式攻坚克难,这才是科研的常态。廓清对“海水稻”的简单化误读,以此为契机增进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也许倒是一件好事。

  当今世界,唯创新者强。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当然包括资源投入与体制松绑,而最不容忽视的,是足够宽容的舆论氛围,是全社会真正的理解。如果对科研项目的关注始终流于表面、停在标题,今天看到报道,就盛赞世界第一;明天听到质疑,又大骂欺世盗名,如此轻率的捧杀或棒杀,都算不得客观理性,也必然不利于科学精神在中华大地生长。(胡宇齐)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可
相关新闻
  • 让科研指挥棒更科学
    科学发展要取势,科学评价要取实。
    2018-07-05 08:31:21
  • 给科研人员“松绑”,从一年只填一张表开始
    多年来,在申请立项、评审、预算、报销、结项等环节上,种种琐碎细节耗费了科研人员的很大精力,中科院此次每年只需要“简单地填写一张表格”的改革,值得肯定。
    2018-07-03 08:03:51
  • 新华时评:搞科研离不开“笨功夫”
    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科技发展佳绩频出,许多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艰苦付出和坚守让人肃然起敬。事实证明,搞好科研、做好学问需下“笨功夫”。
    2018-01-07 17:26:54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金色葵海染河套
金色葵海染河套
新疆:家乡味道
新疆:家乡味道
悬崖上的岩石“外科医生”
悬崖上的岩石“外科医生”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324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