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京版集团:把“京味儿”文化传递下去
2018-12-14 08:58:0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题:京版集团的“京味”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旧京小康人家的真实写照。高高的前门楼子,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水波潋滟的什刹海,巍峨雄伟的太和殿,春节厂甸的庙会,夏日荷花市场的冰盏,秋天香山的红叶,冬日故宫的白雪,一切都是那么地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已不再是老舍笔下那个充满鸽哨声与蝈蝈叫的古都,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风云激荡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什么是北京文化?如何才能留住旧京记忆,把“京味儿”文化传递下去?北京出版集团通过图书,让记忆中的老北京在文字和图片中再次鲜活起来,同时通过现代北京故事的讲述给“京味儿”注入了新的时代色彩。

  史志类丰富城市档案

  六朝古都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文脉传承。然而长期以来,北京古籍文献出版相对分散,版本良莠不齐,不少名著一书难求,《北京古籍集成》的出版为研究者和古籍爱好者带来了福音。编辑乔天一介绍说:“这套丛书的策划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时任北京市领导的吴晗、邓拓等向北京出版社提议抓一抓北京古籍出版工作。1960年出版的《长安客话》,标志着这套丛书开始问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京古籍集成》形成了风俗、艺术、笔记、史志、工具等类别,包括《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名著在内的共计80余种图书,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掌故轶闻、名胜古迹、诗词杂咏、人物传略、物产风俗的宝贵文献。

  《日下旧闻考》令乔天一印象深刻,“这套书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点校了。1978年之后,时任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的赵洛想起这件事,问了一圈也没找到书稿,最后在资料室里发现了。清代旧本上有红、黄、绿三色的点校笔记,大家如获至宝”。

  乔天一认为,这套丛书可以说“是一个存亡继绝的工程。首先为北京史地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像《宛署杂记》等书是从海外找到的,丰富了大家对历史的认识。其次,通过整理,努力形成文献价值高、阅读便利的‘善本’。《帝京景物略》清代有多个版本,有些出于禁忌,删改较多;纪昀刻本则因他个人兴趣删掉了里面的诗,导致内容残缺。我们通过比较、校勘,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版本。《光绪顺天府志》以前只有卷帙浩繁的影印本,阅读不便,我们通过整理排印,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京华通览”丛书以通俗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详细介绍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情况。其中《中山公园》一书,以中山公园管理处2002年出版的《中山公园志》为依据,通过重新编辑,设计章节目录,介绍了社稷探源、沿革等内容,是了解古代祭祀文化的通俗读本。

  丛书计划出版64册,目前已出48册,包括“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4部分,每册10余万字。编辑董拯民说:“大部分志书出版后,普通读者很难接触到。京华通览对传统志书重新编写,增加了轶闻传说和大量图片,更鲜活,更亲民。每册围绕一个主题,读者可以用较低价格分册购买。”

  民俗类展示旧京生活

  北京文化不仅是摆在图书馆的大部头典籍,更是老百姓柴米油盐的鲜活生活。“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四月四,结伴去逛隆福寺……八月八,阜成门内走白塔;九月九,观菊喝杯重阳酒;十月十,天寒穷人没饭吃;冬月冬,北海公园去溜冰;腊月腊,买面割肉过年啦。”这首儿歌生动讲述了北京一年四季的节庆民俗。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似乎让我们离这样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是有民俗、有掌故、有轶闻、有趣事的《北京通丛书》让旧京风土人情在纸上复活了起来。

  《北京通丛书》收录了叶祖孚、邓云乡、老舍、刘叶秋、金受申、赵洛、侯仁之、张中行、朱家溍9位老北京关于北京民俗、历史方面的文章。《朱家溍讲北京》中修复故宫龙椅的故事让编辑杨良志印象深刻,“故宫太和殿的龙椅大家都参观过,但过去龙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民国时期,故宫太和殿摆的龙椅是袁世凯称帝时定制的,脑袋后面头枕里填的还是稻草呢,有点寒酸。是朱家溍先生从大库里找到了当时清帝坐的龙椅,掸去铜钱厚的尘土,带领工人按照老照片一点点地修复,才有了今天我们参观时的样子。”

  除了旧京风情,新中国成立后的胡同生活在肖复兴、刘一达、崔岱远等作家笔下同样充满温情,令人难以忘怀。《捡煤核儿》《拉脏土》《跑大棚》是刘一达新作《胡同范儿》中收入的散文篇名。“‘范儿’这个词来源于戏曲,过去唱戏讲究文武场,武生做规定动作前的准备活动叫‘范儿’,比如在打旋儿前要运气。后来引申为‘风度’‘气势’‘做派’‘派头’的意思”,刘一达说,“胡同的范儿,既有胡同人的大气、厚道、义气,也包括了胡同人一口醇厚的京腔。这本书很接地气,很有意思”。

  文学类讲述北京故事

  北京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城内,《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特别突出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规划。悠悠大运河,滋养了两岸的人民,沟通了南北漕运,也孕育出不同于京城文化的通州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为北京文化注入了乡土、灵动、天然的一面。

  被誉为“大运河之子”的刘绍棠,是讲运河故事的高手。京版集团旗下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书系”,收录了刘绍棠《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代表作。读之,仿佛置身于一幅风光旖旎的京郊画卷。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刘绍棠的作品,实际上是为乡土中国的乡亲们画像,刘绍棠对家乡怀着无尽的眷恋和热爱,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具有恒久的价值。

  京版集团也出版了一些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的文学类丛书,通过当代北京故事的讲述,为“京味”注入时代特色。

  北京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宁肯的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以朴实的叙述和大量来自生活的真实绵密的细节,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杰出人物形象——柳传志、王选、冯军、王江民、程维,展现出北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与时代同行的一面,为这座千年古城涂抹上现代光辉,给北京文化的内涵注入了“创新”的新质。

  宁肯说,这本书的写作来自于他对“什么是北京”这一问题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光写老北京是不行的,中关村是理解现代北京的一把钥匙。中关村代表了北京文化中奋斗进取的一面,它并不是北京文化中异质的部分,而是与老北京文化一脉相承。”宁肯认为,责任感、使命感和历史担当是新时期以来中关村发展所承续的文化基因,也是北京现代化进程不同于深圳、广州等地的原因。“必须重新认识北京这一概念,它不光是胡同、四合院、豆汁儿、爆肚儿,北京的文化内涵需要作家全方位的解读和展现,要避免把北京说小、说片面。”

  北京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正如老舍在《想北平》中所说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张鹏禹)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佳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刘公岛的见证
刘公岛的见证
各地举行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各地举行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中国玩具之都”转型升级求发展
“中国玩具之都”转型升级求发展
贵州丹寨生姜丰收
贵州丹寨生姜丰收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1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