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社交方式改变 微信时代您还写信吗?
2018-07-12 08:38:0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卖枣姑娘朋友多

  ■ 王桐依 甘肃酒泉“90后”农民

  “小王老板,大枣还没上市?我家已经断顿儿啦。”拿起手机一看,刘阿姨大清早又发来微信。

  如今的刘阿姨,可不像5年前那般客套。她从我家买大枣,我总挑些个头大的寄过去。一来二去,也就从顾客变成了好朋友。“我家去年的库存货有点儿干,9月新枣熟了,我第一个发给你。”一番指尖飞舞,我认真“秒回”。

  闲时翻看自己微信,2000多个联系人中,除了亲朋好友、创业伙伴,顾客朋友占据“半壁江山”。探讨农鲜产品、分享趣事逸闻,我们5年多的“大枣社交”,甚至转化成了“线下好友聚会”。

  2013年,我在杭州读大四时,母亲因病需要一大笔药费,让人心急如焚。而老家农场里几十亩大枣,偏偏找不到销路,差点儿烂在地里。走投无路,我硬着头皮,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推销大枣的消息,当时连价格都没想好。没承想,当天之内近百斤的销量,让我振奋又感动。

  从那一刻起,我立志做好“卖枣姑娘”,不辜负大家信任。当年毕业,我返回老家,把农场“搬上”淘宝、微信等平台,成了一名真正的网络“农三代”。

  新疆葡萄受了灾,村东头的老李早早收到亲戚消息,打算把自家的葡萄园好好盯管;南方暴雨交通不畅,贩西瓜的老杨从微信群里看到朋友的提醒,把自家西瓜存进冷库,不再盲目赶路……社交信息瞬时流动,让“谷贱伤农”的困境越来越少,大伙儿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5年多的“网络互动”,我与很多顾客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到收获季,我家近百平方米的仓库被红彤彤的大枣铺满。挑选、包装、发货,家人齐上阵,确保卖给顾客好友的大枣质量“杠杠的”。

  上个月的一天,一位赴美中国留学生给我留言。原来年初他在国内吃到了朋友买的大枣,一直念念不忘。最后,他花了2000多元邮费,让我把大枣寄到了美国。我在邮寄的礼盒里专门附上一封信:“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愿祖国大西北的红枣给你带来浓浓的家的问候。”

  (高 炳整理)

  书信微信不能少

  ■ 刘 珂 新疆喀什 某边防连 上士

  入伍11年来,我见证了连队通信联络的巨变。

  回想初到连队时,没有手机,更没有信号,联系家人只能靠写信和座机电话。现如今,每周都能与家人视频通话,有时真有点儿不敢相信。

  我们连地处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多米,每天日照不足4小时。2007年,我刚入伍时主要靠写信与家人联系。驻地地处偏远、常年积雪,交通不便,初到连队极不适应的我因为思念父母就写了封家书。

  “刘珂,你家里寄来的信!”通信员小王激动地呼喊着。捧着信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不仅因盼了两个月的信终于到了,更因收到了家人的关心。

  如今手机网络、微信快捷便利,几秒钟就能联系上家人、朋友,可没想到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通联对“一线天”的官兵来说依旧是难如登天。

  七八月的帕米尔高原冰雪消融,河水湍急,看着奔腾而过的河水,我紧锁眉头,心里默想又要断路断信号了。思绪回到2015年8月,当时连天暴雨,加上山上冰雪融化,滚落的泥石流使道路被冲断,通信线路被毁,连队陷入失联状态。

  联系不上家人的我心急如焚,除了想念刚出生的儿子,更多的是怕家人担心。一个月后,道路疏通,通信恢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微信图标处显示“99 ”的红色数字,“你还好吗?”“怎么不回消息?”“我和儿子很想你”……妻子的一条条信息刺目扎心。

  我当即拨通视频,不到3秒钟妻子就接通了。视频里妻子满眼泪水,只说了一句:“没事就好,我和儿子很想你。”

  “通信线路被冲毁了……”我焦急地向妻子解释。

  “我懂。你是边防军人,安心工作。”视频另一端的妻子打断了我的话。此时的我再也忍不住,泪水不停地从脸颊滑落。

  (张官星 王鹏飞 柴雪峰整理)

  天天欢聚朋友圈

  ■ 陈希国 吉林长春 退休公务员

  我这个人不善交流,所以年轻时很少给别人写信,包括至爱亲朋。

  时光进入1997年时情况开始不同,因为这一年儿子参军了。儿行千里爹妈担忧。那时除了电话还没有其他通讯设备,只好写信。

  记得儿子入伍第一天写给我的信,热情洋溢,文采飞扬。我看后稍加修改就发给了报社。还真快,《吉林日报》便以“军营第一天”为题在副刊上发表了,从此拉开了我们爷俩通信的大幕。他在军营有啥成绩,及时写信汇报;家中有啥大事小情,我也及时通报他。特别是发现他情绪不正常时,比如训练苦了、累了,我便写信开导他,他在报刊发表作品了、在部队立功了,也会写信告诉我,我就写信鼓励他。我俩写的书信现在还保留着。

  这些信中有温情脉脉、和风细雨,也有声严厉色、霹雷闪战,有人情味儿,也有火药味儿。不论咋说,那时我写给儿子的信对他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帮助,所以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父信如帆》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武警报上,后又收入他的散文集《迎迓青春》中。

  儿子从当兵到当军官,又到国家公务员,逐渐走向成熟,我俩也就很少通信了。有事打个电话完事儿。

  现在更不用写信了,我和儿子、孙子都有智能手机,都加了微信,不仅能说话,还能视频。

  国家进入了新时代,我也产生了新思想,每天增加新内容:我要求子女们每天都必须和我、老伴儿通一次话;孙子必须与爷爷奶奶来一次视频。如今这一切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我们老两口等女儿、儿子和孙子、外孙、外孙女的电话或视频,有时还发起群聊,各路“神仙”全来,热闹极了。有了网络,就有了每天的团聚。

  写信一般开头语都说“见字如面”,现在是每天见真人,这是多么幸福的天伦之乐啊!

  书写习惯改不了

  ■ 曹正方 湖北大冶 国企员工

  我是“70后”。在我读中学和中专时的记忆中,与家人、同学之间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这一种方式。

  记得读中专时,每到暑寒假,我就忍不住和那时的同桌美女同学、如今我的妻子写信通联。

  那时一个普通的信封5分钱,一枚普通的邮票2毛钱。尽管我每次写信一个小时就一气呵成,但去乡邮政所的路程却很远。走几公里山路后,再乘坐5毛钱的三轮车到乡邮政所,往返一次得折腾半天。

  信件寄出去之后,我就回家数着手指头,忐忑等待回信。等信的日子既难熬又幸福,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有时候,过了半个多月还是风平浪静,有时候过了一个多月杳无音信。

  就在我几乎失望、黯然神伤的时候,村委会的人来到我家,递给我一个白色的带蝴蝶的精美信封。我激动得跳起来,紧攥信封,生怕它飞了似的。等送信的人离去,我便迫不及待地搬把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件,轻轻地凑近信纸,闻着信封上的淡淡清香,美女同学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幸福感油然而生。

  中专毕业后,我与同桌美女同学通信多达100多次。也许是我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她,花花绿绿的信件俘虏了女神的芳心。

  1998年,我和同桌美女同学结婚。尽管当时家里花4000多元安装了一部电话座机,我和妻子配置了BB机,但写信依然是我俩情感交流的方式:我经常给妻子写信,妻子也给我回信。后来我和妻子又有了智能手机,虽然没有了鸿雁传情的书信,但是我依然在手机上书写情感。科技改变了生活,但是没有改变我书写的习惯。

  如今电脑、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身边几乎看不到有人写信,大家有事打手机、发短信。老幼男女都迷上了微信,开着视频、语音,即使相隔千里,也如近在眼前。那些精美的信封、漂亮的邮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我们这代人温馨、难忘的回忆。

  手写书信更珍贵

  ■ 陈方歌 美国 Mechanism Digital公司 艺术总监

  今春回北京度假的时候,我回外婆的老房子收拾儿时的物品,无意中翻出一大包杂七杂八的纸,竟都是中小学的时候同学、笔友寄来的信件。笔迹稚嫩,叠得整整齐齐,大多还保留在原来的卡通信封里。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笔友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下课铃声一响,我就一路小跑到门卫大叔那里探头探脑地询问,几乎每周都能如愿收到一两封回信——粉色的漂亮信纸,娟秀的字迹以及信封上小心翼翼写的“谢谢邮递员”的小女生的心意。当时没有手机,网络没今天这么普遍,一纸书信维系了多年纯真的友情。

  来美国上学后,和家人联系时最常用的是电子邮件或者视频聊天。不过,教父母怎么用电脑软件可是个挑战。记得第一次和爸爸视频,我眉飞色舞地聊了好久之后,老爸才嘿嘿一笑,尴尬地说:“闺女啊,我其实看不见你,屏幕一直是黑的……”

  终于,铺天盖地的微信几乎取代了一切传统沟通方式。职场社交活动中,不见有人交换名片,都是拿出手机猛“扫码”;多年的老同学在群聊中找到了“组织”。与此同时,节日的祝福变成了模板群发,微商的广告泛滥成灾……沟通方便了,人情味儿却淡了。

  美国人虽然不用微信,但走上曼哈顿街头一看,大多数行人的目光也都黏在手机上。年轻白领拇指飞舞回复邮件,西装革履的银行家左右开弓,一手黑莓一手苹果,手指动一动便日理万机。收到回复的速度比信件时代快了不止百倍,可每个人脸上的焦虑有增无减。

  对我来说,手写的信恰恰变得珍贵了。挑选信封、信纸,一笔一画注入情感,变成了一种浪漫的仪式。就在上周,我收到朋友从旧金山寄来的礼物,惊喜地发现里面附了一张手写的卡片。看到久违的墨水字迹,心里充满了读微信码字无法带来的感动和温情。

  生活离不开APP

  ■ 肖亦君 北京五中 高一学生

  我出生得晚,没赶上传说中的精英腰带bp机,也没赶上身份的象征——大哥大;至于写信,请问这指的是情书吗?开个玩笑,言归正传。

  社交方式,本质是人,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通讯变革,不过表象。今天,我只聊通讯。

  当年我呱呱坠地,产房外的爸爸给老家守在电话跟前的爷爷奶奶报了平安。喜得千金,爷爷奶奶逢人便夸,全村尽知,我肖某人出生啦!

  黄发垂髫,慈母之心。我身上永远装着一部儿童手机,接打电话、安全定位、危险报警……大概为人父母,因为珍爱,所以最怕失去。

  总角之龄,父母已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学校、老师和同学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我深恶痛绝的“家校通”,更有我爱之深沉的QQ聊天、个性签名、个人空间、漂流瓶友……属于我们的、课堂之外的社交圈。

  豆蔻年华,微信时代!家人群、同学群、闺蜜群、爱好群,语音、音频、视频、表情包,票圈、点赞、评论、转发……爆炸般的感觉,有没有?

  而今,改革开放40年,我们这一代绝不是感触最深的,但绝对是受益最多的,大到家国天下,小到胡同邻里,睁眼即是繁华,闭眼便是安宁。我们享有的是国家带来的安全感,是科技带来的自信心。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讯,其本质在于信息的交换。我们这一代既得益于而今信息量的巨大,又醉心于追求信息交换的速度;既自负于信息过滤后所积累的自信,又忧心于信息交换中所错失的未知。“00后”的我们,在这样的幸运中思考,什么才是当今最需要的通讯?什么又是当今最需要的社交?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佳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三峡将迎6万立方米每秒洪峰
三峡将迎6万立方米每秒洪峰
【世界杯】克罗地亚队淘汰英格兰队 首进决赛
【世界杯】克罗地亚队淘汰英格兰队 首进决赛
台风影响福州市区
台风影响福州市区
台风“玛莉亚”逼近 温岭沿海巨浪拍岸
台风“玛莉亚”逼近 温岭沿海巨浪拍岸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1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