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读裘山山《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家书传承民族精神
2017-11-14 08:42:18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裘山山和父母的往来书信。图片选自《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裘山山和父母的往来书信。图片选自《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家书承载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小社会细胞的情感记忆,数千年来,家书在维系人类情感、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家书是私密的,与其他类型的文献相比,保存尤其困难。当事人不愿外传,许多家书在收阅之后都被销毁了。这就给收集家书带来了困难,除了一少部分名人家书流向了收藏市场外,要想大规模收集平民百姓的家书,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收集家书的机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手机、互联网、短信、微信等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讯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绵延数千年的家书迅速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从实用价值来看,家书摇身一变,从日常必需品成了无用的旧物,被束之高阁,或弃之角落,更多地则走向了废品收购站。

  可是,家书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学、伦理、艺术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随着它走向末日的命运而被湮灭吗?回答是否定的。新世纪初,一场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亲情家园为宗旨的抢救民间家书行动拉开了序幕。从此,家书被定位为文化遗产,开始了抢救与保护的历史征程。

  抢救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尽最大努力收集现存的家书实物,建立博物馆,集中科学保管,传之后代;二是千方百计宣传家书文化,使人们认识到家书的重要性,不再随意毁弃,主动参与到抢救队伍中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果初现,五万余封家书从海内外汇集北京,专题家书博物馆在中国人民大学挂牌成立,《重读抗战家书》《红色家书》《见字如面》《旧信重读》《家书里的中国》等视听节目陆续上线,有效宣传了家书文化,读家书、传家训、树家风,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家书抢救的难点仍是私密性,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家书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尤其是名人,包括作家。作为家书收集者,我们最希望收到的就是作家的家书,因为作家的文笔好,写的家书可读性强。像梁启超、沈从文、巴金等人的家书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可是当代作家很少有人公布自己的家书,以至于当我看到裘山山把自己的家书公开出版,第一反应就是从内心深深地敬佩她。在整理出版自己家书的过程中,裘山山也不是没有顾虑:“真的要把自己的过往,全都袒露出来吗?”这种纠结的情绪伴随着她,甚至一度产生了不想整理的想法。幸运的是,裘山山战胜了顾虑,最终完成了书稿,并与读者见面。

  感谢裘山山,那个年代写了这么多高质量的家书,更感谢她的父亲裘采畴先生和母亲徐前女士,精心保存了女儿的家书,留下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人生记录。

  作家的家书是中华家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值得留下,更值得分享。因此,作家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家书,整理出来,与公众分享,是一种大我的境界,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幸福。不要等到若干年之后,流落市场,成为收藏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毕竟,作家的文字优美流畅,整理、解读家书得心应手,而且还会为自己增添一部代表性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期待有更多的保存家书的作家朋友,像裘山山那样“鼓起勇气,以诚相见”,拿出精彩的家书作品来。

  前来家书博物馆参观的朋友常常感叹,看到这么多书信,才使自己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岁月。有些家书的作者是这些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家书从个人视角记载了这些大事件的点点滴滴,从而使这些大历史具有了血肉和表情。

  参观者有的亲历了这些事件,有的读到、听到过这些事件,但是留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被岁月销蚀得日渐模糊。当他们站在这些家书面前,往日的记忆一下子就被激活,往往沉浸在一段段历史之中了。这说明,家书在恢复人的记忆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或者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从档案学的角度来看,家书属于家庭档案的一种,是记录家人亲友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凭证,是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是社会记忆的载体,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社会记忆等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汉诺威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哈拉尔德·韦尔策认为,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他认为,作为社会记忆载体的文字记载并不是为了进行历史回忆而完成的,并且重点拿情书进行了举例。情书就是家书的一种,家书的创作也不是为了进行历史回忆,而是社会经验的记录,这说明家书就是社会记忆的载体。

  由此想到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据介绍,他最常写到的主题就是记忆,他的多部作品探索了记忆跟遗忘、历史与现实、幻想和现实的关系。石黑一雄因记忆而获奖,可见记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最为前沿的话题。

  可喜的是,在这方面,我国作家也开始了探索。比如黄卓才以父亲的四十余封家书为素材,撰写了《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金宇澄以父亲的家书和母亲的口述为主,创作了非虚构作品《回望》。裘山山则通过家书,复活了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来说,这些记忆都不该被忘却。

  (作者:张丁,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佳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通讯:开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国造”列车
通讯:开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国造”列车
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兵马俑特展
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兵马俑特展
天津北大港湿地迎来大批迁徙候鸟
天津北大港湿地迎来大批迁徙候鸟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4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