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胡迁:一场迟到的相识
2017-11-14 07:58:56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胡迁(本名胡波)在自己的寓所内,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消息传至文学、电影业内,不管是此前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在震动之余感到莫大的惋惜。这是一个卓有才华、头角峥嵘的年轻人,他的中篇小说《大裂》曾获得台湾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在正式出版后也惊艳读者,一度占据豆瓣网虚构排行榜第一名。他的第二本书、也是第一部长篇小说《牛蛙》刚刚印行出版,电影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也已经拍摄完成,都在等待后期的制作和宣传,等待这个年轻人再一次用才华撬动世界。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他的出版方华文天下的编辑在朋友圈里写道,就在三天前,胡迁还在问询新书营销情况。通过胡迁在自己微博上曾经留下的只言片语,外人猜测,创作艰难、感情危机、经济困境,都可能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他最终为何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决绝弃世,却是永远不可完全解答的了。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说写得很“丧”,弥漫了低气压的浓雾,但见过他的人,无一例外又说他是如此善良、温和的人。像所有年轻的创作者一样,他渴望表达又珍惜才华。斯人已逝,我们也只能从他所留下的那些才华的证明上去稍稍地缅怀。

  上周六,一场小型的胡迁作品分享会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举行。活动主题是“我一直期望捕获裂隙之光”,裂,是胡迁作品的重要意象。开场时,主持人问,“谁是因为胡迁离世才认识他的?”超过半数的人举手。又问,“谁读过胡迁的作品?”又是超过半数的人举手。很遗憾,我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的。

  写作要像候鸟一样迁徙

  王抗抗是《大裂》的编辑,已经从华文天下离职。她还记得发现《大裂》的过程,用胡迁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个“玄学”。有一天她打开邮箱,看到了胡迁的投稿,对方的自我介绍写得过分简单,只写自己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曾经拍摄过什么片子。王抗抗从没听说过这个作者,匆匆利用午饭前的一小时读了一会儿,但令她意外的是,语言非常流畅,并提供了一种“浸入式的体验”。这让她有所警觉,觉得这个作品“不可能没有动静”,于是上网去搜。搜来搜去,发现《大裂》获得了台湾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这个奖分量不轻,台湾著名作家黄丽群、骆以军等都对胡迁评价很高。

  但胡迁到底不肯主动多介绍自己一些。为此,他之前连续被二十多家出版社拒绝。王抗抗说:“他有他自己的傲慢,也不知道这些人对他的评论和这个奖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他希望人家是通过他的文字来发现他。”签一个没出过书的新作者风险很大,王抗抗拿着稿子去问总编苗洪,苗洪看后言简意赅:“又一个石康!”于是《大裂》出来了,黄丽群写了很好的序,比喻胡迁是“暗室明眼人”:“生命如拥挤的暗室,他坐在当中,视线炯炯,眼中没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见,不怕痛地指出来,也不因此就佯装或者自命是谁的一道光。”

  胡迁的微博上一直门可罗雀,零零落落只有一百来个粉丝,书出后反响不错,粉丝渐渐升至一千多人,但这时候胡迁却改掉了自己的账号名,让人们不再那么容易就能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他。他之前还改过一次名字,也就是把原名胡波改成笔名胡迁。他的文学朋友“牧羊的水鬼”在悼文《二十九年的孤独》中写道,胡迁曾说,希望用这个名字告诉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要永远像候鸟一样不停地迁徙,“作家一旦开始满足于重复自己,就彻底完蛋了。”

  王抗抗离职时,把胡迁交给了同事田静,也就是后来《牛蛙》的编辑。在田静的记忆里,胡迁每次来公司都是骑着摩托车,很高,很帅,引人注目。不像别的作者总是编辑追在后面催稿,胡迁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爱护和珍惜,总是催问田静封面设计得如何、文案策划得如何,还经常自己动手。《牛蛙》中有一个小小的册子,里面是胡迁的一些诗。他刚刚迷上诗歌,想出诗集,编辑帮他做了这个小册子作为试读,他很高兴。

  胡迁的写作受外国文学影响很深,在离开前发给王抗抗的微信中,他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翻译成外语出版,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小说适合国际的角度。朋友从种种方面证明,他对自己的创作总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爱惜羽毛,有天赋,但并不相信天赋,是那种勤勉努力的写作者,从《牛蛙》到《大裂》,亦能看出他修正自己语言中的粗糙和天赋中的缺陷的过程。对自我才华的珍爱和对世界的厌弃,是矛盾,还是因果,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他对自我的剖析相当勇敢

  “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话不大多,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很有趣奇怪的幽默感,很有礼貌,个性很善良,有时候单纯、天真,对世界有一种小孩子似的纯真的信仰。在他离开之后,有许多人会依照他的写作,捕捉他在微博上的蛛丝马迹,来看他是不是阴暗或者灰色的少年,其实他不是的,他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朋友想起他都会笑。”如黄丽群所言,见过胡迁的朋友提到他,都会反复强调他的温和与善良,为人处世的小心翼翼。在他留下的照片上,他也是,“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紧攥的弹珠”。

  但这和他的写作特质竟如此不同和矛盾。胡迁的故事主角总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望无际的绝望,颓丧的气息压得人喘不过气。他和普通人是反着来的。用作家绿妖的话说,“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二十多岁就颓废、酗酒、骂世界,却活到很高寿。而胡迁却是把恶意或者黑暗的一面放在作品里,生活里他是那么温和、害羞、甚至阳光的一个形象,这之间的割裂太深了。”我们说“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然是一种唯美的辩证,然而对于有一些人来说,裂缝之下,却可能是不可回转的深渊。他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加缜密敏感的心灵,在面临人世碰撞时常常手足无措,只能将压抑的能量爆绽于写作,投于深渊。

  新近出版的《牛蛙》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公“我”的表姐在婚礼前夕一反常态,表姐夫雇佣了当过黑中介、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我”来寻找真相,而“我”惊讶地发现,婚礼当天,表姐嫁给了一只牛蛙。一个卡夫卡式的变形记,充满黑色幽默。作家梁鸿评价道,“他的小说就是那样一种荒诞与日常紧密的结合,或者是荒诞与日常经验的一体化,把人的内心以特别具体化的形象展示出来。”牛蛙是人内心主观欲望和愤怒的某种投射,就像卡夫卡的那只甲虫。它们看上去如此荒诞,却不虚假,反而在现实的衬托下无比真实:在一个异化世界中,我们皆是异化之人。

  “胡迁是一个在小说里面很坦诚的人,他对自己的剖析或者袒露到了一种相当相当勇敢的地步,这个勇敢也通过他最后选择离开的方式来证明。”张悦然说。这种坦诚和勇敢,是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胡迁喜欢在他的作品中直陈观点,按照文学创作传统,这似乎不算是一种高级的写法,但胡迁出色之处却在于,他能说服我们,让“我们喜欢听他说这些很丧的话”,能揭示出一些不坦诚不勇敢之人无法看到和抵达的黑暗之处。他的离开,或者说所有那些才华异禀者的离开,都是世界一声沉重的叹息,每一次都在叩响我们的公共神经: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该如何自处,世界又该如何和他们相处?这或许是这位青年创作者的离去能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虽然有些迟了,但希望还不晚。(张玉瑶)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佳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水库防护林美景如画
水库防护林美景如画
营救搁浅座头鲸
营救搁浅座头鲸
高等级公路提升西藏交通运输能力
高等级公路提升西藏交通运输能力
西成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全面验收阶段
西成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全面验收阶段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3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