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书信中“复活”的白求恩
2017-05-20 07:56:17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吴印咸摄

  白求恩获得医学博士时的毕业照。

  1938年白求恩发表在美国《战斗》杂志8月号上的长篇报告文学《致黄河》。

  笔者曾有幸于前不久在纽约发现抗战烽火初起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袖寄往美国的一批亲笔信(文章见《北京晚报》2016年12月22日人文版)。其中提到一个名字:白求恩。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个加拿大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殚精竭虑地救死扶伤。最后,把生命留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

  时空远隔、岁月久远,很多当年的史实和第一手资料已经湮灭难觅,人们苦于很难真实地还原白求恩。而我此刻却被唤起了灵感,能否在这批被发掘的文献史料中觅出有关白求恩的蛛丝马迹呢?

  经过在浩若烟海般文献中爬梳甄别和筛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从这181箱原始资料中找到了大量宝贵图文。尤其是找出了当年白求恩亲自书写的几十封信件和报告。这些战火中劫余珍贵的文献经历了千山万水,辗转数万里来到了美国。八十年间它们躺在这儿;从晋察冀战场、山村和崇山峻岭跨越时空,此刻集聚到了我的手上,上面似仍有着当年抗战的硝烟和血痕。

  见字如面,抚摸着白求恩的字迹和他的亲笔签名,我心有些觳觫。历史,像一阵恒久而带着呜咽的潮汐向我袭来……

  在揭开历史的帷幕之前,我想先请读者们看看白求恩与中国的一组具体数字:

  ——白求恩1937年下半年刚从西班牙战场回美国和加拿大休整,得知中国抗战爆发消息,旋即决定参加中国的抗战,同时雷厉风行动员简·伊文等组成援华医疗队。

  ——白求恩在中国的全部日子算起来总共只有1年9个月零14天,却创造了永恒。

  ——他1938年1月8日自温哥华启程,当月28日到达香港踏上中国土地,然后赴汉口。白求恩拒绝到国统区服务,认为最缺乏医疗医药和人文关怀的是八路军,他不惜跟同行的美国医生帕森斯分道扬镳,坚持要去延安。

  ——经周恩来安排,白求恩和简·伊文于1938年2月22日携带宝贵的医疗物资自汉口经西安辗转几百里、途中被日寇飞机大炮多次追杀和轰炸,终于于3月底到达延安,当夜受到毛泽东接见。

  ——此后白求恩开始为八路军服务。他于5月初赴前线。到牺牲,他一共在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了大约1年6个月零11天。

  ——这短短时间里,白求恩在晋察冀抢救伤病员数千人、亲自开刀动手术逾千例、建立数十个流动医院、指导制造了大量医疗器材、编写三部教科书、建立培训医护人员学校一所。仅仅在刚抵达的1938年,他就跋涉了将近一万零二百华里,其中将近一千三百里是完全用双脚走的。

  ——白求恩生于188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牺牲于我国抗日战场。逝世时他仅49岁零8个月多几天。还没到五十岁。

  从踏上香港到牺牲在河北的一个山村,统共不到两年时间。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在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乃至于中国当代史上有着这么巨大的影响?这些珍贵的第一手书信,或许会给出答案。白求恩的书信、日记和报道是他当年在战场的所思所想和即时记下来的,当时战事匆忙,写作这些时并没有想到要拿它们去发表、影响后人;而是就事论事、原汁原味地纪实记事,既有倾诉抱怨,批评建议,也有欢乐和抒情;但毋庸置疑,这里的每一个字、每行每页都在还原一个真实的白求恩——一位八路军战士、一个远在中国乡下的外国人,以及一位抗日伤病员的父兄。

  一 从欧洲战场下来,就奔赴了中国战场

  来中国前,白求恩刚刚从欧洲西班牙战场上撤下来。——一年前,并没人动员他去西班牙,他完全是自觉自愿奔赴那儿,在血火里救死扶伤。正是在那里,白求恩发明了世界上首次战地输血技术,及时拯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但西班牙人拿什么来感谢他呢?他们几乎是给白求恩扣上了“间谍”的恶名,而且从事业和名声上诋毁他!他们委屈和亏待了这位来救助他们赴汤蹈火的人,直到白求恩去世后,才等到了西班牙人迟到的道歉……

  还没从西班牙内战中回过神来,刚刚回北美休整的白求恩就得知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消息。他敏感地预想到这可能是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于是开始准备奔赴这一个血与火的战场。

  直到此刻,他对遥远的东方和中国并没有多少概念,更不必说有个清晰的认识了。但有过战场体验的白求恩知道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是多么需要医疗资源,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已经积贫积弱好多年了;而且关心世界大事的白求恩也知道中国的敌人日本,是个因学习西方而成功的东方列强、是一匹武装到了牙齿的巨兽,所以,他必须马上去。

  可是,无论他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他还是难以想象当时中国老百姓的贫困和战争的残酷。如果说他乘坐的“日本皇后号”抵达上海和香港尚未让他真正认识中国的话,到了汉口,看到被空袭轰炸得遍体鳞伤的城市、那些被炸得四处飞溅的残肢内脏和残缺不全的尸体,以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难民和伤兵,这些景象还是深深震惊了他。一个此生从来没见到、甚至想没到过的人间惨景。

  其后进入敌占区,从河南、陕西再到山西;他真正尝到了战争的滋味。他跟残兵、难民一路逃亡,还要运输准备送给延安的宝贵医疗器械和药材。一路跋山涉水、看到溃散的军民和战乱中的灾境,特别是几次遭到日寇空袭和炮击、被追兵阻击和抢滩过河,其间无论美国还是延安都不断得到白求恩的死讯。甚至美国报纸已经刊登过他的死讯。但白求恩却挣扎着到了西安。

  他捡了一条命,但药品和器材被日军毁了大半。活过来了的白求恩坚持即刻就要奔赴延安。甚至到延安后,考虑到他的安全和培训医护人员需要,中央曾经考虑把他留在延安,也被他断然拒绝,不只是拒绝,而且暴怒。得知不能即刻上前线,他的反应是在窑洞里举起手边的一把圈椅就猛掷出去,它砸穿了窗棂直飞到了院子。——当然,白求恩后来为他的暴躁道了歉。不过,他的道歉是有条件的。他说:“我可以为我的冲动道歉。但你们也要向前线拄着双拐的伤员道歉!”

  在书信里,他控诉道:中国抗日前线特别是游击区太缺乏医生了。那里连受过基本医学教育的人都稀少。因为前线太危险而且薪水又少,连二三流的医生都不愿意去工作。很多伤兵为祖国抗战受伤却得不到起码的照顾就在那等死,老百姓的情况更糟。这是他到晋察冀前线时看到的实景。

  但是,他也看到了希望。

  虽然军阀混战、政府无能、官员贪腐发战争财,但他看到了中国的老百姓火山般涌动的无坚不摧的抗日力量。所以他要求即刻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服务、为日日夜夜用不屈的意志力来完成抗日伟业的军民服务。

  “我们这里是中国最活跃的游击区,常年都有非常激烈的游击战。……日本人说他们‘控制了’这个地区。这种声言是可笑的。这里,他们看上去控制了大的城镇,但事实却完全不同。他们能控制的,只是二十二座城池。此外,这里还有一百个大乡镇,他们掌控了其中七十五个。还有两万个村庄,他们却连一个都没能控制。而‘控制’城市就像‘控制’了一头老虎。你或觉得你能‘控制’这样的一头巨兽而骄傲,但你却更应该害怕你若稍不留神它会干什么。……日本鬼子在这里设置的傀儡政府看上去在城里还能维持着,但在乡村它们是全然失败的。我们自己的地方政府才是广大老百姓们认可的唯一的政府。”(1939,08,15致加拿大友人信)

  他在给美、加友人写信时,谈到八路军和根据地从来都是自称“我们”,而且在每一封信的结尾都非常自豪地签署上“晋察冀军区医疗顾问白求恩”。

  二 “要把我当机关枪使用”

  “你们要把我当做一挺机关枪使用,我不是明代的古董瓷器!” 这是白求恩在晋察冀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解放区军民对此耳熟能详,甚至把它编成小品在欢迎白求恩的晚会上演给他看。而另一个让白求恩自豪的是他几次给美、加友人的信中说他差不多是在整个晋察冀前线战斗的最老的八路军。

  他说的是事实。他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大九岁,比贺龙大六岁。而那时威震整个抗日战场的骁将王震却比白求恩整整小18岁呢!

  当时前线战士平均年龄为18到22岁,而直接厮杀在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别说外国人,即使中国军队将领像他这个岁数的也是绝少。白求恩实实在在是这个抗日战场最老的一个兵!

  在解放区,白求恩号召大家拼命使用他,他常吃着粗劣的食物,工作三四十个小时不休息。作为医生,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但他不能看到伤病员无人照料、不能看到别人忍受痛苦。他常说,“请不要担心我的健康,最重要的是伤员。一个医生就是为了伤员而活着。如果医生不为伤员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滚烫的话语,今天的医生读来还应该扪心自问。

  书信上说,在1939年2月,一次战斗他到了前线,在日军炮火下他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给115位伤员做了手术。一位伤员需要输血,他撸起胳膊就献血。他在给加拿大友人的信上说,中国人由于固有的文化传统,这里不像在西班牙,若想动员献血极难。但是经过他的示范,大家深受感动而踊跃献血,甚至形成了献血志愿队,极大地保证了抢救伤病员的需要。

  其后四个月里,他辗转行程近两千里,做了三百多次手术。为方便救助伤员并促其康复,军区组建战地流动医院在前线周边百姓家安置伤病员。巡诊途中,他发现战争的伟力在人民中间。白求恩在给海外朋友信中感动地说到老百姓家家是病房、他们冒死救助伤员、中国人创造了奇迹。白求恩注重培训医护人员。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帮助八路军培训医生护士才能拯救更多战士的生命。除此,白求恩还组织开发制作药材和医疗器械、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并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刚到晋察冀时,毛泽东和中央曾经指示要给白求恩每月一百元薪水,白求恩对此断然拒绝。他要求将这些钱用来买医药和给伤员补充营养。此外,白求恩将自己带来的所有医疗器材和物品都捐给了前线。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那时晋察冀前线物资的匮乏和面临的危境。白求恩赴前线时曾经请求带一些最低限度的药材,但这最克制的要求竟然都不能实现。比如,他申请带50磅酒精,只给了10磅。连要一点普通的精盐都没能满足;而战地救护急需的石膏布一点没给,最起码的肥皂都缺。白求恩就是在这样艰苦不堪的状况下救助了无数的伤病员。

  白求恩的死缘于很偶然的事件,但这个偶然又寓于必然。说来只是缺少起码的手术手套!白求恩在日志和书信中屡次提到手术中他裸手为伤员取弹片和碎骨渣,因而多次割破手指引起发炎。最后这次白求恩手指发炎后,他不舍得用药和开刀,而只是泡在盐水中消毒(以往这样治愈过好几次),但身体实在太弱,导致免疫力崩溃并发败血症而最终不治……

  白求恩如他生前发誓,倒在了中国抗日战场上。但令人扼腕的是:白求恩其实在去世前是打算回加拿大的。为何要回去了呢?原来他要控诉!他要把中国人的抗战消息和面临的困境报道到国际视野。他要到美国和加拿大宣传和募捐!他把这一意愿写信告诉了加拿大友人。同时,也想给自己治一下病:他的一只耳朵已经全聋三个多月了,此外他患有严重牙病,眼睛也出了问题。他本打算可以回去过圣诞节,但行程一拖再拖,终没能离开。

  三 被发现的白求恩书信中都写了什么?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其实,见到毛泽东时,白求恩刚满48岁。直到逝世,他还不到50岁。白求恩比毛泽东大三岁,他抵达中国就奔赴敌占区战场;刚刚逃出死地,到延安见毛泽东时他很憔悴,肯定显得苍老,给了毛泽东这个印象。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许多信” 是多少?——据现存能找到的原件,我们发现有白求恩写给毛泽东的12封信。那时,战火纷飞、邮路不畅,特别是大战中国际邮路更是艰难;白求恩给毛泽东写的信当远不止这些。白求恩曾说他收到美洲来信不足发出的二十五分之一。若按照这个比率,他给毛泽东的信比今天在美、加能发现的件数要多。

  此外,在他有的信和记录中,白求恩提到或引述了他给毛泽东的信所写的内容。显见,他给毛泽东写的有些信今已不存。当时,根据白求恩作为一个训练有素医生养成的良好习惯,他抵达前线以后,每个月都要写一份工作报告。而这份报告,白求恩是固定会通过组织寄给中央和毛泽东收取的。如果把这也看成是给毛泽东的信,这个记录当然更多。

  那么,白求恩给毛泽东的信到底写了些什么?仔细浏览这批信件,大致有这么个基本概念和认识。毛泽东接见白求恩给了他极大鼓舞,而且毛泽东对他的工作感兴趣。白求恩当然认为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他每月有详尽汇报,包括工作进度和种种细节,甚至买设备、争取外援和募捐的建议;包括请毛泽东帮助安排洗印自己拍摄的影片乃至于转寄往美加信件资料等事情。这些信件长的有十几页,短的就是两三行字。

  后来随着白求恩在晋察冀工作日久,他渐渐懂得了中国国情。他知道毛泽东日理万机,开始采取具体事务跟具体领导汇报的做法。但是,重要的事情和每月报告他仍然坚持都寄给相关的最高首长。比如说,医疗总结等他每次都寄给聂荣臻副本。白求恩相信最高首长应该了解战士的生和死,这才是保证战斗力和军心的关键。

  这里另一个问题也有趣:毛泽东究竟和白求恩见过几次面?前面有毛泽东讲的话,但据跟白求恩同在延安生活并一同被毛泽东接见的护士简·伊文回忆,他们至少见过三次面。除了那次正规接见,白求恩跟布朗医生又在一个电影晚会上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在电影后向大家介绍白求恩等人,白求恩还即兴唱了英文歌。另一次是行前在五一节毛泽东讲话时他们又相见。这些都记录在伊文出版的回忆录里。亏得有个细心又记性好的小人物,记住了被历史遗忘的一些细枝末节,让我们今天能够还原它。

  书信中除了汇报工作,大部分是他的建议。白求恩不只是个医生而且也是个政治活动家。他熟悉国际组织运作,比如说争取国际外援和组织舆论方面他经验丰富。他对于战时的统一战线、组织改革、坚持正确的培训制度、建立卫生学校等建议都被采纳。

  当时,在前线的人都知道,白求恩比干部还干部,他喜欢多管“闲事”。他有些想法也是很超前的。比如说,他要在前线建立“模范医院”、他想把老百姓家的纸窗户都换成玻璃窗,给伤员换上干净被褥;要在医院里建立俱乐部、阅览室和康复室;坚持在医院里建立由领导、医护人员、伤病员和老乡代表参加的“委员会”共同管理医院等等。这些在当时像是天方夜谭,但有的却在白求恩强烈要求下做到了,有的则在今天我们才能兑现和实施。白求恩最不能容忍的是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和不爱惜伤病员。他多次当面批评医护人员不熟悉业务或对伤员没有爱心,甚至把他们批得无地自容或羞愧而哭。他绝不容忍不敬业和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行为。

  白求恩还具有国际眼光。他曾专门写信向中央报告如何利用日俘做统战工作。白求恩在战场上救助八路军,也抢救日本战俘,用道义感化日本人、使之为中国的抗战服务。他的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在前线的日子里,也让白求恩跟整个世界隔绝了。他在信中抱怨过,他得不到任何外面世界的消息。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看不到任何报纸和书籍,国外来信收到的不足二十五分之一,而且即使收到,也都是辗转了几个月后的旧闻……

  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放眼世界,关心着这个世界特别是整个中国抗日战场。这些都写在了他给毛泽东、聂荣臻、马海德、美加的援华委员会和美、加友朋的书信里。

  白求恩还利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资料,写作并在美国和加拿大报刊上发表了报道中国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传递着中国人不屈抗战的心声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引起了良好的国际反响。

  白求恩还是一位艺术家、发明家、记者和作家。——严格意义上说,他是一位资深的文艺发烧友和写作爱好者;一位无师自通的画家。他创作过博物馆级的大型壁画,那些即兴创作的油画还曾被邀参加过展览会,他也有很多人物肖像作品。同时,白求恩酷爱照相和拍电影,曾经拍摄过西班牙内战的影片;在中国的日子里,他也拍摄了不少中国抗战的影片,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可贵的影像记录。作为出色的医疗器械发明家,他发明的以白求恩名字命名的气胸仪和肋骨剪一直在医界使用。写作方面,他更是成就卓著,曾在美国报刊发表过大量通讯、小说和散文、特写。他还是一个多产的书信和日记作者。这些,是我在拜读了他的亲笔信和海量的手稿原作时得出的结论。

  ——见字如面。抚摸着他的字迹,隔着岁月和战火硝烟,八十年后,我终于同他握手了。

  四 救助苦难是他的信仰

  基于什么原因,白求恩要到遥远的中国来呢?

  也许这要追溯到他的成长经历。

  白求恩出生在一个虔信宗教的家庭,祖父是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他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白求恩自小靠打工赚取学费完成学业。其间,白求恩曾经到伐木营去教外国苦力英文,跟他们在冰天雪地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使他很早就对人间苦难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医学院即将毕业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加拿大,白求恩到过战场。他在信中说,美丽的法兰西成了一个巨大的停尸房,是屠宰场。他后悔了,并负了重伤。这场血与火的洗礼,让他埋下了反战的种子。

  战争结束,白求恩成了医生。他到当时美国的汽车大工业名城底特律行医。但住所附近是贫民区,病人多是外国人、穷苦人和妓女、失业工人。白求恩看到下层人的赤贫和社会的不义,放弃为有钱人诊病致富的路而全力救助穷人。但精神压抑加上生活的折磨,让他不久患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

  那时罹患此症者生还机会极少。年轻的白求恩已经跟死神有了最密切的接触。他不惜以身试医,用自己支离的病

  做实验、体验并发明了治疗肺结核的新疗法,因而奇迹般地活过来。

  死里逃生,而且创造了对付不治之症的方法,又发明了很多新的医疗器械,他成了著名的对抗死神的医疗专家。不久,白求恩被聘至医学院任教,发表众多医学论文,在美洲讲演,成了皇家医学会的顾问。但经历了几次生与死的苦难,白求恩已经把荣誉和金钱置之度外。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一切救助穷人,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和人间贫富悬殊不平等之根源等问题。

  1935年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点。这年夏天他去苏联参加了国际生理学大会。同时参观了当时苏联的医疗系统和社会制度。回美后,他在美加做了大量巡回讲演,赞扬社会主义让穷人有饭吃、有病能得到医治。

  紧接着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西班牙内战。这场战争搅动世界风云,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当时世界各路势力集聚西班牙,极右派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势力等在那儿一场混战。西方各国热血青年云集上战场,海明威名著《丧钟为谁而鸣》就以此为背景。

  白求恩怀着一腔热血奔赴了前线,结局却不美妙。战争尚未结束,白求恩就不得不离开战场,他几乎是被驱离的。白求恩被冤枉了,但他却并没有负气,被撤离西班牙的日子里,他在美加仍然号呼转徙,替西班牙左派呼吁援助和支持——也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得知了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中国抗战的洪流。

  在追求人性最后完善的道路上,白求恩把尽其所能地救助苦难中的人们看作是他的信仰;这才有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贡献的一切。拜读白求恩的信,翻译他的信,我愈益看出来,他首先是个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愤怒,有执着,有爱也有恨。然后才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个永恒的国际主义者。 海龙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志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神农架高山杜鹃盛开
    神农架高山杜鹃盛开
    大马士革玫瑰成脱贫“幸福之花”
    大马士革玫瑰成脱贫“幸福之花”
    博物馆里看纽约
    博物馆里看纽约
    “共享”洗衣机亮相上海街头
    “共享”洗衣机亮相上海街头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607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