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追火车的人
2018-11-09 09:24:07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新清河站封顶的候车大厅,王嵬拿着自己多年前拍摄的老清河站站房照片合影。新旧交替之间,中国铁路的发展不可阻挡,但王嵬心中一直保留着一份对老铁路的留恋。

  ▲摩格尔机车牵引工程车驶过响水堡东山沟104号桥,摄于1909年。

  响水堡东山沟104号桥至今仍在使用,图为和谐电3C型机车驶过。 王嵬摄

  原西直门机车房2002年拆除,原址建起了北京北站新站房,2009年开始使用。照片摄于2017年。 王嵬摄

  ▲1909年的西直门机车房。

  王嵬甚至亲手制作了一座京张铁路客运起点老西直门火车站模型。按原车站工程图等比例缩小制成,暗红色屋顶、黄色墙面的老站房,长长的候车雨棚,几条精致的铁道,甚至站标、门窗、烟囱等设施都一一重现,细节逼真。

  ▲王嵬在整体移动到新站旁边的老清河站站房进行拍摄,这座经由他的努力才完整保留的铁路文物,是京张铁路的历史见证。

  ▲自由职业的王嵬,平日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地的铁路上进行拍摄和田野调查,这些火车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王嵬一直保留着这张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给出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正是这份表格,让他把心心念念的老清河站站房完整保留了下来。

  11月初的一天,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的一处居民楼,正午的阳光透过南向的阳台,打在王嵬的后背,他斜靠在床上,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整理近期拍摄的照片。突然他跳起身,抓起桌子上的相机,嗖地一下冲出屋门,跑到楼道里北开的窗户边。“我听到有火车鸣笛声,有车来了!”他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举起相机,对准楼下的那条铁道。一分钟左右,果然有一辆火车头奔驰而过。

  这就是王嵬,一个把拍火车变成了条件反射的火车迷。出生于1990年的他,从小在京张铁路边长大,痴迷于火车,上学时学画画、写作文内容全是火车;长大了就连买房也要考虑靠近铁道。

  从11岁开始拿起相机拍摄火车和铁道,他再也没放下过,年复一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踏遍全国最重要的铁道线路,总行程超过40万公里,用镜头展示中国铁路的壮丽风貌,记录中国铁路的建设发展。他也成为了国内铁路摄影圈里的一位“大神”。

  与普通的铁路风光摄影爱好者不同,王嵬的拍摄已经深入到摄影背后的学术层面,把火车所附着的历史、地理、机械知识、风土人情都容纳进去。走遍全国之后,他更加认真地回头审视自己最熟悉的北京铁路。

  经过了四年的艰辛考察研究,2017年,王嵬独立撰写的一套三本的图书《我的京张铁路》出版,总计40多万字、3000多张照片,几乎是对京张铁路进行了“地毯式”田野调查。“我希望京张铁路能成为一个活的遗产,让人们铭记。”

  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并投入营运的第一条铁路。王嵬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游荡”在京张铁路沿线,熟悉老线路上的每一段铁轨,几十年前的铁路老照片,他一眼就能认出来是拍的哪一段。

  当前,为了迎接2022年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的冬奥会,京张高铁正在紧张建设中。王嵬在时刻关注和支持高铁建设的同时,对百年老京张的保护工作也愈加上心。他一直主张对京张铁路全线进行文物普查,保护全线文物和遗存。而除了京张铁路,京奉、丰沙等老铁路线路上,都有他认真考察的足迹。2015年,他向海淀区文委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书》,希望为清河老站争取合法的文物身份。经过努力,清河车站老站房依法被认定为文物,整体转移到京张高铁新清河站附近留存下来。

  时值深秋,王嵬再次来到新清河站的建设工地上,雄伟的新站已经封顶,作为未来京张高铁第一大站,庞大的候车大厅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是整体保留的老站房的400倍,未来年旅客发送量将达1600万人次。

  站在巨大的玻璃顶棚下,王嵬感慨不已:“这些年来铁路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让人能走得更快更远。高铁已成了国人的骄傲,但我们同样不该忘记来时的路。”

  王嵬最大的愿望,是到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京张铁路能与京张高铁并驾齐驱,“这是珍视工业遗产,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并摄/ 记者 和冠欣)

  历史老照片由王嵬提供

+1
【纠错】 责任编辑: 云赛侠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加州枪击
加州枪击
云南大理:洱海景色秀丽
云南大理:洱海景色秀丽
走进首届进博会国家展
走进首届进博会国家展
全民学消防 安全记心中
全民学消防 安全记心中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5453112368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