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天空之城”理塘找到产业新风口
2020-10-15 08:34:24 来源: 成都商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打好农旅组合拳

  “天空之城”理塘找到产业新风口

1000亩马铃薯基地里,大型机械正在收获马铃薯 摄影记者 王勤

位于高城镇车马村的仁康古街 摄影记者 王勤

驻村干部伍小波(左二)到村里走访 摄影记者 王勤

  理塘,来自藏语“勒通”,意为“像铜镜一样的坝子”。其县城海拔超过4000米,可谓世界高城。同时,理塘县也是四川省三个“六类区”县之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生态幸福小康理塘,2016年起,成都市新都区、金堂县共同开启了对口支援理塘县脱贫奔康之路,新都区、金堂县发挥各自优势、精诚合作对口支援,2019年底,理塘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省级交叉检查验收。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8.1%下降到现在的0.83%。

  脱贫只是基础条件,脱贫之后不返贫、不致贫,造福百姓民生,探索致富奔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农业产业、区位优势和藏族风情,新都区和金堂县合力打出一系列农旅组合拳。

  引进龙头农企 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

  理塘县地高天寒,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品种单一。同时,高原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在距离县城约50公里的濯桑乡,在平坦的旅游大道旁,沿着一段山路往上,很快,一片难得的平整高山草甸映入眼帘,此刻,曾经的荒地已“变身”千亩马铃薯基地。10月,是马铃薯开始收获的季节,一台大型马铃薯收播一体机正在进行调试。这是理塘县第一台马铃薯大型收播一体设备,也意味着理塘县的马铃薯种植跨入大型机械化生产时代。

  “之前这块是荒地,企业刚引进的时候,开荒了一部分试种马铃薯,我们来考察的时候偶然发现,这块土地可以说是理塘县范围内难得的肥沃、平整,没有石块,很适合做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从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到理塘县挂职发改局副局长的胡云说,前期向老百姓推广,反映效益也不错。

  由新都区对口支援理塘工作队牵线,2017年引进新都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部薯类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久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驻理塘落地,与理塘县农业投资公司合资建立占地1000亩的马铃薯三级良繁基地。“现在我们引进的品种,适应性好、抗病性好,产量能达到每亩2.5吨。”理塘县康南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陈志明介绍说,2019年,400亩马铃薯良种产出,在今年供应了全县4000亩马铃薯种植,而今年的1000亩基地,足够明年覆盖全县所有的马铃薯种植良种供应。

  助农增收,首先从贫困地区自身产业振兴和转型开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可持续稳定增收。

  扶持本土企业 自身发力发挥造血功能

  9月20日上午,在新都区援建项目、理塘香菇基地的包装车间,村民日青卓玛正熟练地将干香菇装袋、称重、封袋。松茸季过去,卓玛和附近村的村民们又到蘑菇基地里打工,每天至少能挣100块钱。

  “2019年,我们光是给务工人员发工资,就发了120万。”理塘县下木拉乡马岩村村支部书记、马岩村农副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降措介绍说,松茸采摘季节,长期员工的工资每天为150元,一个月就是4500元,工人多来自周边的甲洼镇、下木拉乡和德巫乡3个乡镇,其中80%都是贫困户。不仅如此,三个乡镇中的13个村、约300户,以入股的形式享受合作社分红收入,2019年,贫困户每户分红3500元,非贫困户分红3000元。

  香菇基地,是一块“飞地”,是理塘县党建引领产业飞地示范基地,也是理塘县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基地。基地的“原址”在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下木拉乡,2017年搬入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2019年,新都区整合对口支援项目资金200万,帮助基地更换了一条全新的生产线,“以前一天只能烘干5000多斤,现在可以达到8000到1万斤。”降措说。

  新都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职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显举说,除了生产能力都帮扶,每次成都周边有农博会、交流会,都会帮忙把产品带出去,扩大销售渠道。今年年底,基地生产的香菇将在一家大型电商平台上线。

  农旅结合,基础先行 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在理塘县深度贫困乡藏坝乡,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喜马拉雅植物园已经在今年为期两个月的建设中,提供了360人次的用工岗位,人均增收2000元,其中贫困户占98%。“植物园种植了绝大部分青藏高原特色植物,通过花卉、苗木、中草药的培育,形成甘孜州重要苗木供应基地。”藏坝乡乡长敖天成介绍说

  鲜花、绿植、蓝天、碧水,极具高原特色的喜马拉雅植物园,更将成为下一个国道上的网红打卡点。

  藏坝乡,通往稻城亚丁机场的国道穿境而过,仅一小时车程,地理位置优势得天独厚。

  今年,金堂县人民武装部投入扶持资金40万元,在藏坝乡第一个集体经济——藏青扎喇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牦牛产品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的路子,按照牧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在藏坝乡启动实施藏青林卡牧旅体验园建设,“现在我们的帐篷村、彩虹滑道、餐厅的主体装修,都建好了,等到明年5月,招引企业入驻,游客就可以体验骑马、射箭、吃藏餐的牧民生活。”金堂县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职藏坝乡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胡科说,粗略估算,开业后,藏青林卡牧旅体验园可以提供100个就业岗位,除了餐厅服务的工作人员,牧民可以牵马,卖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改变游牧而生的生活方式,稳定和持续增收。

  打造藏式庄园,开发古街 脱贫攻坚搭上文旅发展的“车”

  理塘县城有着世界最大传统藏寨群落,已有1300年历史的千户藏寨。

  在千户藏寨的核心区域,10月,一家新打造的民宿即将完工。和别的民宿、餐厅不同的是,这家旅游民宿,是由金堂县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00万,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万,从2户贫困户手里租赁下民居,维修加固,共同打造现代与传统融合为理念的藏式庄园体验民宿综合体。“分为A、B、C三栋,一共有9间房。”拥有多年旅游民宿经验、负责项目设计打造的诺尔布说。

  租金,可以直接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打造期间,村民务工也可有一定劳动报酬,“项目落地建成后,可实现贫困户就业2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可达到8000至12000元。”负责对接、协调项目的金堂县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人员何凡说。

  “整个千户藏寨有4000多栋民居,但我们现在开发的还很少,”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冬冬介绍说,仁康古街是理塘县重点文旅项目,脱贫攻坚搭上文旅发展的“车”,更多的是想“抛砖引玉”,“我们开发打造,欢迎当地居民来学,来拿着尺子量,去带动和引领更多地开发藏族文化体验地,更好地打造理塘的文旅产业,把游客留下来。”

  运营管理不设防、平台资源共享,不仅仅着眼于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可以享受到租金收入、务工保障、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益,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文旅大戏,是持续性增收的源泉。

  现场

  为了易地搬迁贫困户

  一条50米的水泥路“搬了家”

  伍小波和吉巴甲他的“缘分”,起源于2017年的一段路。

  那时,从金堂县交通局到理塘县挂职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的伍小波,正扑身忙碌在对口支援理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

  2017年7月,一个不会讲汉话、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藏族大爷,拦住了伍小波。

  这位藏族大爷,就是今年70岁的吉巴甲他。2016年年底,作为水电移民搬迁户,吉巴甲他所在的甲洼乡玉洼河村部分贫困户,从雅砻江边搬迁至县城所在地—高城镇城郊。因地处城郊,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新家门口的路还是泥路。年轻时,吉巴甲他的腿不慎被砸断,落下残疾,门口的泥路,是他出行最大的障碍。“我就想去试试,能不能申请给我们修下路。”吉巴甲他说。

  伍小波被拦下后,到现场实地调查,吉巴甲他和其他几户村民门外,确实苦于这出行的“最后50米”,但没有纳入项目计划,该怎么解决?对当时新建道路项目了然于心的伍小波想到了附近不远处的一条路,“那条路正在修,规划公里数的最后一段,恰好没有人居住。”伍小波申请,将另一条路上的最后50米,“挪”到了吉巴甲他和村民们的新家外,既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问题,也没有额外的项目资金支出,皆大欢喜。

  没想到,这段路的缘分,延伸到了2019年。2018年底,在交通局挂职任务接近尾声,伍小波又接到了驻村工作的任务,巧合的是,伍小波的驻村,正是吉巴甲他所在的甲洼乡玉洼河村。

  从那以后,走村入户、宣讲政策,从面对钢筋水泥的工程建设,到手拉手和村民拉家常、“两不愁三保障”,如何帮助村民们脱贫奔小康,伍小波有了更深更真切的感触。如今,以吉巴甲他家为例,从当时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3700元,顺利脱贫摘帽。新房子修好了,路通了,电有了,冰箱里装满了酥油茶、牛肉,吉巴甲他说,当年的日子和现在相比,一个是地,一个是天,他想活得久一点,过过好日子。

  在玉洼河村,村民给伍小波取了一个藏族名字,格勒,是大山的意思。伍小波很喜欢这个名字,他说,无论是在交通局,还是在玉洼河村,最大的感触,就是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把自己当外人“置身事外”,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当地。“伍小波同志给我们村上做了不少实事,村民都很喜欢他,都希望他不要走。”玉洼河村会计这样说。

  如今,驻村工作即将告一段落,高原上的虫草季、松茸季也进入尾声,伍小波心里挂着今年的对口支援政策,资金项目是否落实到位。“脱贫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如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贫困户不返贫,社会经济发展,要越来越好。”伍小波说。

  记者手记

  离开吉巴甲他的家时,他和每一位客人都认真地拉了拉手,眼睛里闪着泪光。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条路上的房屋才开始修。”车辆行驶在理塘县城郊的街道上,对口支援理塘县工作队的一位队员如是感慨,我们听到了一丝骄傲,也听出了一丝不舍。

  理塘一行,我们看了农业产业、看了民宿旅游,看了精心打造的文旅项目,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两不愁三保障”,对口支援涉藏地区的工作,早已经从让大家吃饱穿暖,提升到致富奔康上。(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勤)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楚卿
加载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飘香收获忙
稻田飘香收获忙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61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