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三十载 三代人——巴西一家人的“中国日记”
2019-11-15 11:14:3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通讯:三十载 三代人——巴西一家人的“中国日记”

  新华社记者陈瑶

  近几天晚上,巴西农村社会学家莉安·安德拉德每晚睡前都会打开手机相册,一边翻看最近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一边做着再次赴华的计划。

  安德拉德和36岁的女儿彼得拉·科斯塔正筹划拍摄一部有关中国发展的纪录片。为此,安德拉德9月底特地从巴西飞往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拜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收集了不少资料,整理出上万字的旅华日记。

  33年前,同样是36岁的安德拉德和母亲薇拉·富尔塔多第一次漂洋过海从巴西来到中国,走进田间地头,用镜头和日记记录了当时正在中国农村进行的大胆改革——包产到户。

  上世纪80年代,在巴西政府从事农业方面工作的安德拉德,因为一本介绍中国农村发展经验的书,产生了要去中国看看的念头,这一想法与母亲富尔塔多不谋而合。

  富尔塔多当时是一名巴西农民,对于中国农村如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常怀好奇之心。

  1985年从巴西赴华走访农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986年机缘巧合下,安德拉德受到中方邀请,终于如愿与母亲一同来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干劲十足的场景被安德拉德和母亲收录进纪录片和日记中。

  从北京到上海,从大寨到成都,安德拉德和母亲走访了近10个城市及其周边的农村。

  特别是在大寨,安德拉德和母亲感触颇深。安德拉德曾在巴西读过关于介绍中国农村发展的书,里面尤其提到大寨。这次安德拉德在大寨亲眼看到,农民们在梯田里劳作,购置拖拉机等农具帮助生产,生活水平比书中描写的更加富裕。

  “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蒸蒸日上的农村生活,让我们陶醉于工作中,忘了时间、忘了疲惫。”安德拉德这样形容她们当时每天的工作状态。

  安德拉德回忆说,那时母亲白天帮助她拍摄和采访,晚上挑灯夜战,把一天的精彩见闻写进日记中。

  1986年的中国之行,让安德拉德和母亲刷新了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回国旋即制作并在TVT电视台播出了讲述中国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纪录片《中国眼》,同时发表了连载文章《中国日记1986》。

  此后,安德拉德对中国的兴趣愈加浓厚,甚至从那时起潜心研究被译成葡文的中国古籍,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随着中国与巴西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中巴两国的民间交流也越发多元和深入。“和母亲再次到中国,回到大寨,亲眼看看农村的巨变”成为一直萦绕在安德拉德心头的想法。

  遗憾的是,母亲富尔塔多于2011年去世,安德拉德深感伤心。女儿科斯塔了解到安德拉德的心思,提议到中国再拍一部纪录片,帮助母亲完成心愿。女儿即将成为她拍摄中国纪录片的另一个搭档,给了安德拉德不少安慰。

  科斯塔是一名优秀的电影人。2019年,她为新片参与奥斯卡奖项的角逐到处奔走,暂时无法陪同母亲。安德拉德便在9月底先行来到中国,进行拍摄前的调研和准备。

  这一次安德拉德只访问了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联系和拜访了数个研究农村发展的机构,采访了专家学者以及旅华从事影视工作的拉美朋友,积累了不少可供纪录片拍摄的素材。

  “中国发展巨变令人惊叹。特别是在上海,我感受到这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市,手机支付可以搞定一切,人们脸上洋溢着为幸福奋斗的快乐。我期待着明年我们的摄制组能够拍下这些画面,展现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在结束中国之行时,安德拉德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三十载,三代人,在相似的年龄,以相似的方式,与中国结缘。每每想到这些,安德拉德总会会心一笑。(参与记者:赵焱、黄顺达、席玥)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小锦鲤“游”出大产业
小锦鲤“游”出大产业
皖南冬韵
皖南冬韵
天路弯弯
天路弯弯
吉林长春大雪纷飞
吉林长春大雪纷飞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23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