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铁路货场三十余载 见证外贸发展变化
2019-09-11 16:00:5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1日电 题:铁路货场三十余载 见证外贸发展变化

  新华社记者朱文哲

(图文互动)(1)铁路货场三十余载 见证外贸发展变化

姚建民正在吊装中欧班列集装箱(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文哲 摄

  “往左边一点,降一些,再降一些,好!”随着起重机下方工友的一声招呼,姚建民操作起重机将一个中欧班列集装箱准确地装入列车货箱。

  51岁的姚建民是中铁呼和浩特局集宁货运中心二连装卸车间的起重机司机。一身深色工装,利落的发型配上一副眼镜,儒雅的形象很难让人将他与起重机相联系。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与起重机“形影相伴”30多年。

  “刚入路的时候我是起重机装卸工,1990年成为起重机司机,一直干到今天。”姚建民说。

  撤除起重机的夹轨器和防风铁鞋,是姚建民每次上工前做的第一件事。起重机的铁轨被安装在距离地面半米多高的台子上,姚建民一个轻跳来到台上熟练地移除了夹轨器,动作的连贯性好似小伙子。“二连浩特风大,完成作业后我们必须把这个大家伙固定好,可不能让它被风吹跑喽。”姚建民打趣道。

  过去的二连浩特风沙大,每当起风的时候,不管是袋装货物还是集装箱,吊装的过程都会让货物随风摆动。“货物一旦摆动幅度过大,就会影响作业安全和货品安全。”姚建民说,“现在环境好了,风沙也少了,可即便是没有风的时候,货品由于自重也会发生微摆,所以吊装的过程必须小心再小心。”

(图文互动)(2)铁路货场三十余载 见证外贸发展变化

  姚建民正在撤除起重机的夹轨器(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文哲 摄

  起初吊装一个集装箱,姚建民要用20分钟,而现在他在5分钟以内就可以完成一次吊装。

  多年的吊装经验让姚建民和工友们总结出一个技巧,就是将集装箱吊起后靠在起重机操作间的对侧,让集装箱贴着起重机走,这就避免了在吊装移动的过程中集装箱摆动的问题。

  穿针引线,是姚建民对自己工作的比喻。每一次用锁具吊挂集装箱,每一次将集装箱准确平稳地装进列车货箱,都需要他分毫不差的操作。操作间正中央的那扇小窗户,不论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季,只要是在工作期间,姚建民都会开着它。“打开小窗户就能扩大我的视野,既能保障下方工友的安全,也能更好把握集装箱的位置,所以任何天气里窗户都得开着。”姚建民说。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是我国与蒙古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陆路口岸,姚建民所在的二连装卸车间几乎每天都要吊装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由二连浩特口岸进入我国的货物。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姚建民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吊装的货物主要是从国外运来的各类成品,像原木、钢材、汽车、设备等,而我们国家出口的货品多数是服装鞋帽、农畜产品和一些原材料。”姚建民说,“现在进出口的货物类型正好反过来了,我们进口的货物以原材料为主,而出口的高附加值成品越来越多!”

  2014年,二连装卸车间开始承担中欧班列的入境货物吊装任务,业务能力突出的姚建民被组织安排吊装中欧班列货品。“现在每天比过去忙多啦,但忙归忙,心里面舒坦。”姚建民讲,过去自己在一个班组的时间里吊装的集装箱大约15个,现在中欧班列的过货量大了,普通的吊装任务也比以前多了。“我的最高纪录是一个班组吊装97个集装箱。”姚建民骄傲地说。

  5年多来,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的货运量逐年增长。看着一批批集装箱经过自己的吊装操作后被运往全国各地,姚建民心里很自豪。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工友,有人调转了工种,有人调进了机关,也有人离开了铁路系统,但姚建民一直坚守在吊装作业的第一线。

  “干了30多年,我对这些机器有感情了,现在一天看不到集装箱心里面就觉得空。”姚建民说,“只要干得动,我就会在操作间里一直干下去!”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举行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举行
白露到 晒核桃
白露到 晒核桃
初秋那拉提
初秋那拉提
深山·村小·三十七年
深山·村小·三十七年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498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