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石上“仙草”变荒为绿“点石成金”
2019-09-03 15:33:3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贵阳9月3日电(记者 蒋作平、刘智强)山溪、河畔、院坝,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就有金钗石斛,这是记者在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的感受。在这个素有“金钗石斛之乡”美誉的村庄,老百姓不争耕地,争石头。

  得益于丹霞地貌、湿润气候等天然优势,红花村的老百姓石上种“仙草”,终于变荒为绿“点石成金”。

  “这里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块块都是‘宝’。”红花村41岁的村民袁图会指着房前屋后的石头笑着说,过去,荒芜的石头地没人要,自从在这些荒石上种下“仙草”,变绿的荒山便成了“金山”。

  村民口中的这种“仙草”,在唐代《道藏经》记载的“中华九大仙草”中排在首位。因其茎形状酷似古代女子头上的金钗而得名“金钗石斛”,是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集调理肠胃、补肾益气、明目清肝等多种功效于一身的名贵中药材。

  “它的药用价值主要是其成分中含有石斛碱,明代《本草蒙荃》中写道‘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栽种在石头上的石斛要比栽种在树木上的石斛的石斛碱含量高。”旺隆镇党委书记赵中良说。

  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红花村的天然优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当地村民也未曾想过种植金钗石斛脱贫致富的事情。

  “赤水空气湿度高、丹霞石遍地,一些村寨海拔也恰到好处,成为适宜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的少有之地。”赤水市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远名说,“传统育苗手段周期长、产量小,我们引入组培技术,金钗石斛人工种植开始走向市场。”

  袁图会一家以前一直靠不到4亩的菜地维持生计,为了多挣些钱,她每天一大早便会扛起一背篼蔬菜,翻山越岭赶到镇上去卖。她说:“一年下来,也就几千元的收入。”

  2007年,袁图会在政府的号召下,贷款1.2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大棚。“我购买公司用两年时间组培出的幼苗,在大棚里进行二次驯化,一年后再卖给农户种在石头上。”她说,一根苗能卖1.5元,如今70多个大棚一年能卖百万根苗,收入可观。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里目前已种植金钗石斛超过1800亩。”红花村党支部书记陈长友说,全村646户农户中,有近440户种植金钗石斛,其他没有种植的农户会在采摘期务工,获取收入。

  袁图会说,除了金钗石斛鲜条、干条、干花,很多村民还会制作金钗石斛盆景售卖。“一块种着金钗石斛的石头能卖两三百元,我给它弄个花盆,稍微装饰一下,就能卖到六七百元。”

  如今,在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红花村的村民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平台……不少农户开始在各平台销售自己的金钗石斛产品,常常是供不应求。

  “2018年村里金钗石斛的产值突破千万,户均收入1万多元。”陈长友说,大家年年忙碌,有活儿干也有钱赚,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手推车变成了小轿车,生态环境更好了,日子也过得更红火了。

  不仅是红花村,金钗石斛成为赤水市多个村寨的支柱产业之一,赤水也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建立了金钗石斛院士工作站,培育出各类经营主体37家。

  截至目前,赤水市建成金钗石斛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400余亩,原生态种植基地8.63万亩,直接带动4000多户1.2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高山“微小学”的开学第一天
高山“微小学”的开学第一天
“定远舰”沉舰遗址在威海发现
“定远舰”沉舰遗址在威海发现
旅德大熊猫“梦梦”产下双胞胎
旅德大熊猫“梦梦”产下双胞胎
绿色与现代感相结合的卡塔尔建筑
绿色与现代感相结合的卡塔尔建筑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95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