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为生命摆渡
2019-04-05 15:35:0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上海4月5日电 题:为生命摆渡

  新华社记者 潘清

  1996年,28岁的伊华已经完成了立业、成家、生女,拥有了在别人看来近乎完美的人生。但不愿按部就班的伊华决定让一切“归零”。

  职业生涯再次起步,她的选择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应聘到上海福寿园公墓当一名普通员工。

  这或许缘于儿时的遗憾,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伊华,在二老相继去世时没能送他们最后一程。

  伊华的决定不出意料地遭到了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这让伊华意识到,自己挑战的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传统观念。

  “给我5年,我要让殡葬从业者登上大雅之堂。”伊华用这样一个承诺换取了家人的同意。

  从业不久,伊华从媒体上获知了徒步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的消息。敬佩惋惜之余,她萌生了“让英雄魂归故里”的想法。彼时,负债6000万元的福寿园拿不出钱来举办活动,伊华联系了刚刚开业的购物中心举办“余纯顺摄影展”。20天里,观展、捐款的人流络绎不绝。半年后,壮士的塑像在福寿园落成。

  这一次尝试,让伊华开始重新审视殡葬这个古老行业的社会价值,思考殡葬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将告别变为美丽,将祭祀变为纪念,将处理变为珍藏。”

  “生与死,本是生命的一体两面。人们可以欢呼新生,为何不能尊重死亡?”伊华说。

  一个5年,又一个5年……23年来,伊华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昔日荒僻凄凉的墓园,变身风景秀丽的人文纪念公园,近千位名人陆续安葬在这里,接受后人的祭奠和民众的瞻仰。

  全国首个劳模丰碑园礼赞各行各业先进典型,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致敬为医学事业奉献的人们,“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慰藉失独的父母……在伊华和伙伴们的努力下,昔日默默无闻的福寿园不仅成为公墓领域的范本,更成为殡葬行业知名的文化和公益品牌。

  名人需要纪念和颂扬,普通人的人生记忆同样值得记录和传承。基于这一想法,福寿园开始邀请专业作者为逝者著书立传。每两年出版一本的《百姓家史》,成为许多普通家庭的珍藏。

  2018年,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正式注册成立,伊华出任院长。除了为殡葬行业输送更多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伊华更希望借此推动生命教育的普及和殡葬法律法规的完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伊华看来,古人所理解的殡葬,在当今同样有着改变社会的力量和价值。

  “殡葬究其根本,并不是埋葬已逝的躯壳,而是安放我们的记忆、情感、认知,体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在观念层面的价值。这是我对殡葬的理解,对于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感都来源于此。”伊华说。

  深耕殡葬行业23年,伊华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首席品牌官,拥有“上海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诸多荣誉。

  不过,伊华最在意的并不是这些。这位美丽的女性有着自己更愿意坚守的角色:在生命之河上做一位摆渡人,在生死两端让每个生命相悦相安。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清明到 农事忙
清明到 农事忙
清明祭英烈
清明祭英烈
潍莱高铁100米连续梁合龙
潍莱高铁100米连续梁合龙
一桥飞架珠江口 南沙大桥通车
一桥飞架珠江口 南沙大桥通车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33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