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写一封信,给最重要的人
2019-02-21 08:49:36 来源: 广州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开学季,岭南中英文幼儿园的孩子得到了一份特殊的开学礼物:在开学第一天,孩子们收到了父母邮寄给自己的信,亲手拆开之后,由老师一一读给孩子们听。

  想象着老师给孩子读信的场景,心里感到一阵暖意。曾几何时,写信是遥寄思念、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但到了今天,写信却被看作是“老土”“酸”的代名词。收到父母信件的这些孩子,恐怕还是第一次体会到信件带来的乐趣。于父母孩子都是满满的仪式感,如何称呼、怎么开头、语气是亲密还是矜持,结尾要不要“盼复”,乃至信纸的选择、怎么折法、邮票的位置,都会想了又想。想想自己,也已多年没有写过信了。即便某个时刻有写信的念头,打开信纸,提笔忘字或者欲言又止,甚至只是因为自己的字不漂亮,就干脆作罢。写信不容易,收信却是极快乐的事。记得参加工作后不久,陆续收到几封大学同学的来信或明信片,虽然大家常常用网络社交平台联系着,但拆开信封感觉如昨。十年来,工作地换了几次,但那几封信始终在我身边。

  在电脑、打印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书面工作的今天,写信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工具。信,虽然效率上不如打印等工业产品,但却是传递感受、表达心意的艺术品,独一无二、带着温度的手工制品,何时打开都能勾起回忆的纪念品。甚至于,写信这个行为本身,就代表着对对方的特殊情感——值得去写一封信的人,又有几个呢?不久前,文化综艺《见字如面》感动了观众,其情感根源就在于“见字如面”——打开信封,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想象着写信人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这才是信的“全息”魅力。若纸上全部是规整无趣的电脑字体,恐怕见字如面,见的也是寡淡无味的千人一面。

  当然,绝不是要大家抛弃电邮、微信、电话,都去写信。但在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我们还是要在某些时刻慢下来,学会勇敢地表达内心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对自己真正在意的人而言,恐怕没有什么比手写一封信更能表达心意。写一封信,不仅是为了沟通,也是一个回忆、思考、畅想、期待的过程;不慌张、不遮掩,不紧不慢地聊天才是最亲密的交流、最珍贵的享受;写一封信,既是与写信对象的一次促膝长谈、秉烛夜话,也是细细梳理自己心情的提炼与沉淀。所以,在爱情电影里,很多写完了却根本不打算寄出去的信,一样打动人心。

  打开信纸吧。就是现在,提起笔,给你最重要的人写一封信吧。相信你的心意,他一定能感受到。(张涨)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倩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工地上的元宵节
工地上的元宵节
雨水至 劳作忙
雨水至 劳作忙
火树银花迎元宵
火树银花迎元宵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414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