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1日电 题:邵寨村民的“双重身份”
李守伟、李江涛
从家到公司上班的路,孙艳春已经走了5年。这一段路,步行只需要5分钟。5分钟前,她在家里是一个农民;出门5分钟后,她就成了一个公司员工。
在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城北邵寨村,孙艳春曾是村里2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员,老老少少一家六口,靠的就是几亩地,日子一直窘迫。这一切都在2013年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地处城乡接合部的邵寨村,被纳入都市生态农业园区。配套政策很快出台,一方面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另一方面安排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孙艳春家共流转出4.56亩土地,一亩地使用权每年可获得出让收入1500元。她还到新成立的园林公司上了班,每月拿2000元工资,每年还有1300元分红。土地流转以后,家里的劳力再也不必拴在田里,她的丈夫外出务工每月可以赚回2000元左右,公公也去城里当了环卫工人,每月收入1500元。这样算起来,孙艳春一家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近8万元。日子就这样悄悄地发生着大变化。
邵寨村有9个村民组,一共4000多亩地,目前有5个村民小组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村党支部副书记邵志春说:“土地流转后,劳力可以外出务工,年龄稍大些的可以就近到生态园干活,每天七八十元工资,日清月结。”
孙艳春上班的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扶贫基地,大家把它比作“绿色银行”。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和人员务工的形式,共建生态园林。孙艳春说,园中的苗木成长,公司产值就增长,用工量就增加,最后公司得利润,农民得实惠,村里环境也跟着变好了。
“艳春,又上班去啊!”听着虫鸣鸟叫,走在上班路上,一路和乡亲打着招呼,孙艳春已经习惯这样的早晨,但依然掩不住高兴的心情。脚底下当初的泥水路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两边的行道树已有碗口粗细,晚上太阳能路灯亮起时,路更漂亮。
位于豫东平原的周口市是传统农区,仅市政府所在的川汇区目前已经流转土地1.35万亩,发展林木、苗圃、花卉种植基地19个,越来越多农民有了和邵寨村民一样的“双重身份”。
-
云南: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云南省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今年以来,全省共提拔使用611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调整111名推动脱贫工作不力、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并撤换了595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2018-11-01 10:59:58
-
“扶贫和打仗一样,要有战斗员的作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综述
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4个报告团分赴中西部21个省区市作巡回报告。先进人物的事迹引起很多在场听众强烈反响。2018-10-31 20:04:01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