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通讯:一座桥的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惊艳伦敦设计双年展
2018-09-04 19:59:4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伦敦9月4日电 通讯:一座桥的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惊艳伦敦设计双年展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

  50年前,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落成,被视为新中国成就的象征,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50年后的今天,一个展示这座大桥与中国人情感记忆的设计项目在英国伦敦设计双年展上惊艳亮相。

  2018年伦敦设计双年展4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萨默塞特宫开幕。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方各展出一件作品。中国代表作是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展览主体是一条10多米长的红色半透明长廊,其间串联起3个空间,分别以声音、影像和立体视角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第一个空间内挂着数台老式收音机,摘下墙上的耳机,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包括5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以及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

  策展人鲁安东介绍了其中一首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的歌曲。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京沪线上的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的必播曲目。“它的长度和火车穿过大桥的时间几乎相同,火车接近大桥时歌曲开始播放,等歌曲播放完毕,车也逐渐驶离大桥。对很多人来说,坐火车穿越长江大桥的体验是和这首歌曲的记忆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个空间展出的是以大桥为背景的人物摄影。这些黑白老照片的拍摄地并非真的大桥,而是当时全国各地的照相馆。“照相馆把大桥当背景板,人们以在这些画前留影为荣。当年很多人没到过大桥,但这不妨碍大家熟悉它。”鲁安东说。

  第三个空间中央摆放着大桥实体模型,周边墙幕上是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印有大桥经典形象的物品图片,展现了大桥当时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鲁安东的团队从2014年开始联手中国历史学家和艺术家发起这个设计项目。他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南京的,大桥的记忆组成里既有微小的个体情感,又有宏大的国家情感。在当代,它经常被用来作为回顾个人和集体过往历史的符号和介质,承载了人们对一个时代和一种理想的回溯。”

  这与今年伦敦设计双年展旨在探讨设计与情感关联的主题“情感状态”不谋而合。“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也因此受邀参展。

  伦敦设计双年展董事总经理萨米·高斯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件展品令他着迷。“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文化和设计的一个经典标志。展览试图揭示大桥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展示建筑设计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历史。它给我们带来创新灵感。”

  在3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典礼上,伦敦设计双年展组委会授予中国南京馆特别荣誉奖。组委会主席、评审团成员约翰·索雷尔爵士称赞“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既表达了充沛情感,又体现思想深度,是一件“高质量、很独特”的作品。

  今年恰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自1968年建成之后,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被写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其形象也被印在各类物品上广泛传播,成为国家成就和个人福祉的象征,融入几代中国人的生活记忆。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说,这一集体记忆如今在伦敦设计双年展上被具象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发生的社会变迁。“它表明‘中国设计’正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的设计展,传播中国的创新理念,做出中国的贡献。”

  伦敦设计双年展由伦敦市政府与市长办公室支持,以其专业性和前瞻性得到国际认可。今年展期将持续到23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有作品参展。“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展览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江苏省美术馆等协办。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海南琼海:秋来捕捞忙
海南琼海:秋来捕捞忙
桂西山村秋色美
桂西山村秋色美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叙首都一军用机场附近发生连续爆炸
叙首都一军用机场附近发生连续爆炸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337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