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执一事,终一世——记高原铁路“探路者”刘争平
2018-06-13 15:53:3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时代奋斗者·图文互动)(1)执一事,终一世——记高原铁路“探路者”刘争平

  刘争平工作照(2013年8月12日摄)。一生执着于一条线——青藏铁路,专注于一件事——研究冻土,这就是刘争平!刘争平今年47岁,1993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兰州工作,成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科研人员,从此与铁路结缘。新华社发

  新华社拉萨6月13日电(记者张京品、王军)一生执着于一条线——青藏铁路,专注于一件事——研究冻土,这就是刘争平!

  刘争平今年47岁,1993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兰州工作,成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科研人员,从此与铁路结缘。

  青藏铁路是新世纪国家重点工程。2000年,刘争平走上高原,成为青藏铁路的“探路者”。

  困扰青藏铁路建设最大技术难题是高原冻土。“冻土是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受工程的影响,极易产生融化下沉。”刘争平说,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要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如何保证修建中冻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稳定,被西方铁路界认为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从2000年到2001年,刘争平和同事迎冰雪,蹚河水,战黄沙,努力获取准确的冻土数据。

  “最难受的是在五道梁兵站过夜,半夜经常被冻醒、缺氧憋醒,成宿成宿睡不着,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但想着冻土研究事关青藏铁路的建设,熬一熬,就坚持下来了。”刘争平回忆。

  他的搭档胡涛告诉记者,五道梁海拔约4700米,到五道梁的第二天,刘争平在洗碗的时候就晕了过去,大家劝他下山“缓一缓”,但他坚持不下山。

  靠着这份坚持,刘争平和他的团队经过艰苦的现场调查,获取了12万组数据,组织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区800多个地温观测孔的测试工作,绘制了国内首张1:200000大比例尺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图》,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整套冻土综合勘察技术,编制完成冻土工程技术的“中国标准”,为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冻土铁路铸就“定海神针”。

  2008年,凭借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多年冻土的技术处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刘争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奋斗没有终点。青藏铁路刚建成通车,其延伸段——拉日铁路就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刘争平继续为高原铁路“探路”。

  拉日铁路是我国目前穿越地热区间最长、区间地热温度最高的铁路,铁路经过地热段长约47公里,探明最高热泉温度达88℃。

  2010年拉日铁路定测期间,刘争平每月至少要跑5趟,行程近3万公里,主持绘制了我国第一张雅鲁藏布江峡谷区1:10000地温点分布图,为铁路选线、工点布置提供了最直观的依据。

  在青藏高原的18年里,刘争平累计行程超过11万公里,用自己艰辛而坚定的足迹,换来宝贵的冻土数据,让高原铁路不断向前延伸。

  执一事,终一世。今年年初,刘争平获得首届“藏地工匠”光荣称号。他说:“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够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唐斓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彩粽”迎端午
“彩粽”迎端午
“大鼓”出山
“大鼓”出山
把脉“渤海粮仓”促增产
把脉“渤海粮仓”促增产
巧手剪出“世界杯”
巧手剪出“世界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6112298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