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新华时评:假如孔子能上网
2018-04-22 10:51:1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假如孔子能上网

  新华社记者 冯源

  “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一种惋惜的声音时常响起,那就是批评数字化阅读方式让人趋向“读图”“读屏”“读视频”。我们不妨把时间倒退回去,回到莫说互联网,就连纸质书都没有的上古时代,看看当时的一位阅读者如何读书。

  春秋时代的鲁国国都曲阜,时常会迎来列国的使者,他们不是来通好交聘,而是专程请求答疑释惑:齐国都城飞来了异鸟,楚王在江中拾到了奇果,吴军在越国发现了巨人的骨头。这些问题最终都汇总到了孔子那里,他如同“搜索引擎”得出一个个答案:商羊、苹实、防风氏之骨……令大家五体投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孔子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阅读者,他爱读书,“读《易》韦编三绝”;精选书,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阅读成就了一座2500多年以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学识高峰。

  但是,与我们身处的数字化时代相比,甚至与印刷术诞生之后的时代相比,一个事实显而易见,孔子并没有太多的书籍可供阅读。因为当时的“书籍”无非是简帛甲骨,或是青铜鼎彝,其记载的篇幅有限,而这样的载体,即使是汗牛充栋也好,是学富五车也罢,实际的字数也未必能有成百万或上千万字。由此可见,在那样的年代,孔子的阅读是何等艰辛与可贵。

  这也愈发让我们明白,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靠的绝不是简单的阅读。他坚决反对读死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身体力行读“社会书”,“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进而把阅读、思考和游历有机统一起来,即使“陈蔡绝粮”同样“弦歌不辍”,体现了知识分子风骨和尊严。在先贤的启迪下,后世学人才得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判断,不断提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主张,强调“为万世开太平”和“人须在事上磨”的修为。

  假如,孔子置身当下,能够上网,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电子书,以及书店里“铺天盖地”的纸质书,他或许会有一时迷惑,可能也会有选择困难,但是他一定会奉行“吾道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阅读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他也不会只在互联网上发帖点赞,没准会与同时期的哲人建个群,聊聊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假如毕竟只是假如,现实生活中,数字化阅读在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碎片化、实用化、娱乐化的倾向,以至于像认僻字、诵诗词的“寻章摘句”和“记问之学”,在以往仅是学人入门的台阶,现如今已升任公众追捧的对象。这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相去甚远,也启示我们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还要努力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面对当下的纷繁复杂,无论是为了保持内心宁静,还是旨在寻找航标,阅读都是一把金钥匙。我们有必要重温孔子的阅读之道,他的阅读曾经开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辉煌,也曾经陪伴中华民族走过历史的风雪,在今天也同样能给我们以不时闪耀的启迪。

  世界读书日来了:推广阅读应如何令书香深入人心?

  新华国际时评:在阅读中倾听中国的“心跳”

  数字“悦”读助推全民阅读:2017年人均阅读电子书逾10本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走进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走进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探访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
探访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
草原上的“书敖包”
草原上的“书敖包”
春花盛放
春花盛放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72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