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红薯粉条变“金条”——河南贫困乡“捞”出致富路
2018-01-02 14:52:5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郑州1月2日电 题:红薯粉条变“金条”——河南贫困乡“捞”出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 李文哲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红薯是农家的重要食材,在我国北方农村,吃不完的制成淀粉,蒸馒头、捞粉条。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特色食品走向城市餐桌,红薯粉条摇身变“金条”。

  记者日前在河南省辉县市的省级贫困乡张村乡采访时了解到,全乡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8户1067人。这里丘陵居多,十年九旱,但土质却是特有的石灰岩红粘土,非常适宜红薯生长。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张村乡乡长赵爱民说,发展粉条经济。

  赵爱民说,乡里红薯平均亩产能达到5000斤,5000斤的红薯能产1000斤的淀粉,捞制成粉条900斤,按照每斤10块钱的市场价,一亩地的毛利润能达到9000块钱。刨去化肥、农药等成本,农户每亩地年净收入能达到5000块钱。

  “前年冬天,我发现乡亲们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难销售,便在同学微信群里一吆喝,大家一起众筹,按每斤8块钱的价格收了红薯粉条2万余斤,包装后通过淘宝电商等渠道销售,除去包装费等成本,大家还额外赚了4万多块钱。”张村乡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孝义说。

  80后王孝义2013年底返乡创业。正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萌发了建立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

  目前,张村乡正在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红薯,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并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协议规定,合作社不仅要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等服务,还要负责拓宽红薯粉条销路,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张村乡村民刘广思2015年因病致贫。“我现在的身体虽然不能干了,但把地交给合作社,有合作社来帮助我致富,等我以后的身体恢复了,再多种些红薯做红薯粉条,确实是条好门路。”

  近日,极具乡土风情的“第二届中国·太行红薯粉条文化节”在张村乡举行。揉面、拍瓢、漏粉、出锅、清洗、晾晒……传统纯手工红薯粉条加工技艺亮相乡广场,也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多样性体验。

  “除了红薯粉条现代化生产线,合作社还引进了全自动酸辣粉生产线进行深加工,发展产业链。”王孝义说,随着合作社生产车间投入使用,以后农户捞制手工粉条也要到封闭车间里进行,保证手工制作食品的卫生安全。

  赵爱民表示,下一步,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以定销农业的模式,由合作社走向市场去签订单,再决定全乡红薯的种植面积。

  除了红薯粉条,小米、香菇、柿子等太行山特色农副产品也将成为张村乡的名片,一条适合张村发展的脱贫攻坚致富路正在形成。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冰雪庆新年
冰雪庆新年
品书香 迎新年
品书香 迎新年
新年送温暖
新年送温暖
世界各地迎新年
世界各地迎新年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219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