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千年传承,传统蜕变——寺库助力古典技艺演绎时尚
2017-12-29 11:32:01 来源: 中国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沥沥雨水的十一月末,千岛湖举办了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而在大会上的非遗服饰秀同样引发人们关注。这些精美服装的背后既传承着千年的技艺与情怀,又有现代纺织产业发展视角与空间。伴随着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出,不再仅仅陈列于博物馆之中,而是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千年技艺的重“新”相遇

要将千年技艺薪火相传,核心是融入现代生活,在于一个“新”字。随着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非遗正在“旧貌换新颜”,与人们重“新”相遇。

共享经济就为非遗贴上了时尚的标签。打造图案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聚手艺人、制造者、设计师于其中,依文中国手工坊不仅为数千名绣娘作品在全球舞台上寻找“伯乐”,也让非遗产品变为“新时尚”。目前,中国手工坊已与上百家企业合作,非遗绣艺也包含服装、家纺、书本、钱包等产品,有的甚至作为元素吸纳进壁纸、地毯甚至品牌标识中,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

剪纸、篆刻、青瓷烧制……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因共享经济找到传承发展的“突破口”。

寺库集团的创始人李日学曾说,目前有600余个拥有非遗技艺的原创设计品牌与寺库合作,通过设计、包装、渠道等协同制造,提升附加值。

寺库名物挖掘中国精品,在传承中弘扬

早在2016年,作为亚洲最大的线上线下精品生活方式平台的寺库,就颇具前瞻性的打造了“寺库名物”这一频道,专注于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深耕。“寺库名物”囊括了与众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本土设计师品牌和中国元素精品,国内知名的手工艺大师、独具特色的小众工坊、成熟的商业品牌、设计师品牌,甚至极具个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家、艺术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者与弘扬者,寺库希望通过传统工艺与时尚的融合,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本土化精品。

在寺库看来,传统和摩登并不对立,而是优雅的并行。 “寺库名物”对于精品的发掘之旅不会停止,传统文化与国际时尚的触碰也不会结束,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将印证“中国制造”件件都是“奢侈品”。

“美丽经济”彰显“加法”逻辑

非遗传承不仅是值得尊重的事业,更是“美丽经济”。用好创新法宝,重解“供需”方程,就能带来“1+1>2”的效果。

专家认为,不论是搭建多元化产品体系,还是改变商业模式,无一不将“保护链”与“产业链”衔接,探索“加法”逻辑。

首先是“+生活”。“传统手工的核心就是个性化制作,代表着精品和匠心的非遗就是消费升级的诠释。”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张梦霞认为,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迎来风口期,非遗要抓住机遇,成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是“+科技”。非遗的传承引发年轻人关注,科技元素必不可少。通过在产品中引入虚拟现实等方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制造商借助科技做好非遗产品,讲好“非遗故事”。“寺库也将非遗品牌提炼概念或文化标识,通过社交媒体争取年轻粉丝。”李日学说。

归根结底是“+文化”。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非遗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所有的制造、品牌、模式,归根结底都是文化传递。做好文化加法,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将迎来双赢。”

薪火相传还需迈过几道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认为,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虽然市场空间广阔,也存在不少挑战,需要在实践中化解。

留住手艺人,是摆在现实面前的最大难题。要有商业驱动,要让匠人们有获得感。吴元新说,如何平衡个性化生产与大规模市场需求,找到更多生产模式和商业出口,需要政府、企业家、非遗传承人不断思考和尝试。

正确体现非遗价值,也要在创新中探索。非遗凝聚着时间和情感,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既需要市场、商业“慧眼识珠”,也要营造尊重手工业的社会氛围。“寺库名物”更愿意将薪火相传视为将中国时尚制造推向世界舞台的全新探索——时尚的律动与锐意设计为传统技艺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传统工艺需要时尚的脉动来耀眼、融合与演绎,助其焕发出更加光彩动人的生机;而时尚拥有传统匠人工艺与文化的背景的加持,才能更富底蕴,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1
【纠错】 责任编辑: 董赛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雪龙”号开始向中山站卸货
“雪龙”号开始向中山站卸货
新疆多部门积极应对暴雪天气
新疆多部门积极应对暴雪天气
中国火星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中国火星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冬日栈桥观海鸥
冬日栈桥观海鸥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78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