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红土地上新活力--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五年间
2017-08-20 09:04:54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昌8月20日电 题:红土地上新活力——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五年间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胡锦武、赖星、余贤红

  赣南从不缺少关注的目光。

  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至今的五年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叹。

  鳞次栉比的新房,蜿蜒向前的道路,洋溢幸福的面容……走进赣南,你会发现,五年中频繁落地的一项项精准帮扶政策,给这里970万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生产形态的改变,更有这个国家振兴发展所蕴藏的强大活力和滋养。

  廖秀英(中)和工作人员在江西省瑞金市凤岗村“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收购村民送来的鸭蛋,准备网上出售(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把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由于战争创伤,加上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赣南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至今还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据统计,2011年,按国家最新的贫困线标准,这里有贫困人口215.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

  总有一份牵挂,让人念念不忘。

  赣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得到国家特殊的支持。

  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的两个月内,中央领导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问题先后作出七次重要批示,指出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奔入小康社会,让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研究。

  2012年4月,由有关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到赣南,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高低不平的泥泞路,阴暗潮湿的土坯房,照明用的松油火把……眼前的情景,让调研组人员心情沉重。

  “把老区的真情实况带上去,把群众的期盼愿望转化为政策,是我们这次调研的初衷。”联合调研组的同志说,不然,我们就对不起这块红色的土地,对不起赣南的十多万革命先烈。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消息传来,赣南人喜泪温情抛洒,豪情尽情迸发。

  随后,12个“国字头”支持文件、88个部委帮扶意见汇聚赣南。

  若干意见被赣南人看作是“幸福宝典”。大到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小至村民住房、老表喝水、学生读书……既兼顾当下,又着眼长远,充满了党和国家对赣南苏区的浓情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赣南的发展,他反复叮嘱:

  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有政治意义。

  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暖意浓浓的话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

  这种情怀,直抵人们心灵深处。

  五年间,有关部委先后派了79名优秀干部到赣南18个县(市、区)挂职。

  “踏进门槛,走进心坎;舍弃面子,做实里子。”这是冯宗伟的扶贫感悟。

  身为由中国日报社选派的处级干部,他选择了到会昌县大西坝村当“第一书记”。

  为了疾病缠身的村民,他四处奔波,寻医问药;为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他耗费精力,生病住院……

  无论是项目推进,还是挖井修路,部委挂职干部用他们的行动,把党中央的牵挂传递到百姓心中,架起了党和人民之间的一座座“连心桥”。

  让政策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

  一船一筏一人家,62岁的崇义县农民冯祖明曾靠水生活,“水上漂”的经历让他对“家”的渴望特别强烈。

  上世纪50年代,国家筹建上犹江电厂,崇义和上犹两县大量耕地和住房被淹。一些村民便靠水吃水,在水面搭起木屋,有的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若干意见的出台,让1246户“水上漂”结束了头枕波涛的日子,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前年,老冯搬进了政府为这些“水上漂”新建的崇义县“梦想家园”新村。上岸后的渔民,有的进开发区务工,有的从事旅游服务业。

  若干意见将“民生”二字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要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五年来,赣州市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

  151.74万人脱贫,占江西省脱贫人口数的一半,贫困发生率从26.7%下降到5.7%;

  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饮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

  人均可支配收入8729元,是五年前的1.9倍;

  ……

  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力……若干意见11部分共45条,含金量十足,其中11次提到“试点”、17次提到“重大”、18次提到“示范”、108次提到“支持”。

  “文件好,关键还在于落实。”赣南的干部群众牢记习总书记的嘱咐,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进行大胆实践和探索。抓住若干意见实施的重大机遇,将国家扶持振兴发展的利好政策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前不久,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赣州港至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正待开行。班列满载100个20尺集装箱的家具、电子和服装等产品,12天后将抵达哈萨克斯坦。

  “赣州港”于2016年开通,是江西省第一个内陆口岸,能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推赣州打造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

  依托赣州港的平台,不靠海、不沿边,缺乏木材资源的南康,发展成为实木家具生产基地。去年,南康家具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刚逾百亿元增加到1010亿元,外贸企业从2014年的3家增加到300多家。

  除了开通赣州港,赣州还通过创建先行先试示范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目前,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集体林权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80项省级以上试点取得良好的示范成果。

  五年革故鼎新,五年沧桑巨变。

  数字显示,2012年至2016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赣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五年接近翻番;

  实施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入产业链,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确保长效脱贫;

  优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合资金资源改善城乡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

  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赣南五年的振兴发展和实践,不仅意味着“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加快建成,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革命老区的具体实践。

  在江西省赣南地区瑞金市叶坪乡田坞村扶贫办公室,一名村干部在调取扶贫工作卡(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续写红土地新的时代荣光

  “哎呀嘞!

  日头出来照四方,

  老表心里亮堂堂。

  兴国山歌唱不尽,

  一组山歌歌颂党。”

  在赣南,悠扬的“哎呀嘞”表达了若干意见实施五年来,赣南人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铭恩新村是兴国县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同时安置了四个村子的村民。新村建好后,乡亲们聚在一起商量,要为自己的新家取个如意的名字。

  有人提议,叫“铭恩新村”吧,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居住,那就应世世代代记住党的恩情。

  对此,大家一致赞成。于是,乡亲们将“铭恩新村”四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一块大石头上。

  赣南儿女将感恩之情化作奋斗的激情和前行的力量。

  为推动老区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实施五年间,赣州市委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制度,变“群众找上门”为“干部走上门”。

  在全市掀起“作风效能”革命,推动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

  走进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极目远眺,近12.6平方公里的土地,已不是昔日的荒坡、山地。

  仅仅一年时间,汽车城就落户总投资200亿元的项目5个。汽车城规划面积达35.2平方公里,建成后可拉动800亿元的投资。

  “曾经来考察的德国专家认为,只用一年时间建起这么大规模的汽车城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赣南做到了。”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管理处党委书记张雪刚说。

  时间对于忙碌的人来说,总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赣南的干部在被问到这五年最大的体会时,不约而同地说,“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瑞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扶贫干部杨锐说:“现在,说起‘人民’,便立刻想起我那20多户联系户。”

  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

  从羊肠小路到康庄大道,从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到窗明几净的暖心房,从点煤油灯吃饭、举松明子照明到城乡处处灯火通明……赣南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感恩奋进,让旧貌换新颜。

  即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烈属白敬成也把父亲白品交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小心翼翼保存。

  赣南人懂得,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过往和当下无数的人在为他们负重前行。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城头的于都河顺流而下,让人想起这个民族走向诗和远方的那次远征。

  今天,振兴中华成为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意志。我们坚信:赣南人民定不负时代眷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时代荣光。

  情牵百姓惠民生--《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五周年回眸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73112151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