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花海经济:催开青海产业扶贫新天地
2017-07-25 09:46:03 来源: 青海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开版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殷殷期盼,谆谆嘱托。

    扬鞭奋蹄,不甘人后。一年来,580万青海各族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以“四个扎扎实实”为根本遵循,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狠抓落实,进坚定推进“四个转变” 。

    一年来,青海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高位推进,集中攻坚,坚定不移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冲刺路上,坚定地挺进。

    今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本报从今日起,设开设《脱贫攻坚》 》 专版,报道全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为读者挖掘青海省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好故事、好风景。敬请关注!

    花海经济:催开青海产业扶贫新天地

    “不去人潮涌动的热门景点,也不愿去门票昂贵的王牌景区,而是选择一处宁静的乡村花海,与大自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如今,畅游花海,亲近自然,这样度假方式已成为主流。

    炎夏骄阳,繁花似海。阳光下,橙色的金盏菊、紫色的薰衣草,红色的鲁冰花在风中摇曳;远处的木屋、奶牛、风车,充满异域风情的元素,相映成趣……当下,这样一幅花海田园正以强劲的“卖点”和超高“颜值”吸引着成群游客赏花休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亩花海遍地开。近两年里,我省各地贫困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巧打产业牌,作为绿色经济的新兴模式— —花海经济,正在高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昔日里一个个黑土灰的贫困村正以花为媒,实现富民路上华丽转身。

    仲夏时节,寻着那一片片的绚烂花海,记者来到了湟中县田家寨村的千紫缘花海种植园,只见眼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片片向日葵、八瓣梅、金盏菊等颜色鲜艳的花海在风中摇曳;一栋栋砖混结构的新房鳞次栉比, 10栋深冬温室大棚熠熠生辉,一条条乡村道路通向百姓家门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

    据悉, “千紫缘”共流转低产量地和撂荒地80公顷,以“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生态种植业。园区包括管理服务区、现代农业区、特色种植区、采摘观光区、乡村旅游区、徒步活动区、休闲垂钓区、大学生创业区、学生体验区、科技实验区和“绿化观光长廊”的“十区一廊”。

    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如今,像“千紫缘”一样,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的村庄越来越多,耳熟能详的卡阳村、边麻沟村、牙合村……还有新近人气高涨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大寨村汇丰景园、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家湾村的鲁冰花海、贵德黄河少女薰衣草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花海庄园逐渐盛开在高原大地的山坳里、乡村中、田野间。

    现在,这片片花海基地不仅成了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激活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

    8公顷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白色、粉色、红色、蓝色, 40公顷的各色花悄然铺满了山坡;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 2016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以超高的花海颜值实现了小山村的华丽转型。

    “通过花海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我们村农户今年的户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全村十几户贫困已经实现脱贫!”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骄傲地告诉记者。

    地处大山深处的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打造了“乡趣卡阳”“花海农庄” “稻草人”旅游品牌,帮助贫困户开办户外自助农家乐、扶贫旅游乡村超市,从一个省定的贫困村,完成了全村4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为贫困户拓展了就近致富的门路。

    “卡阳花开只为最爱的人”,这是卡阳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的欢迎词,也是卡阳旅游的特色体现。正是借助这一花一树,这个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贫困村用漫山遍野的花海吸引游客,发展花海经济,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已上升到万余元。

    一朵朵山花成了“聚宝盆”,一株株苗木成了“摇钱树”。这种蜕变,是我省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而产业扶贫也是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场“重头戏”。

    找准突破口,选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依托田园风光景观,打造“田园花海”景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增加贫困户收入,促进旅游与扶贫、产业融合发展。这正是我省各地贫困村能打响花海经济的秘诀。

    抓住产业脱贫“牛鼻子”,探索脱贫“好路子”。今年,青海站在新高度,根据群众意愿,计划安排14.4亿元,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排到户项目全覆盖,确保及早实施项目,尽早发挥项目效益。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盛放在高原大地上的一片片花海基地不仅成就了一道独特的绚烂景观,也承载了上万贫困群众过上新生活的脱贫梦想。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青藏高原这片方兴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开,脱贫梦想也在逐步成为现实!

    第一书记心语:“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刚驻村不久,他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还未完全适应新的环境,他已奔走在拉布漫漫“认亲路”上;尚未挥去思亲苦,他就把一片真情播撒在了通天河畔的牧区乡村……

    他,就是驻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第一书记”、省工程咨询中心干部宋成刚。

    兰达村属于半农半牧区、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典型特征就是高寒缺氧。从省城西宁到玉树农牧区,从省直单位到基层一线,内心会有不小反差。高原反应的胸闷、头晕、嘴上起泡等不适症状,想到组织对自己的信任,百姓对自己的期待,宋书记拖着疲惫的身体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同志一道立即投入开展入户调研的工作中。

    语言不通成为驻村扶贫的最大障碍,无法和老百姓直接沟通,只能通过村干部和乡包片领导翻译来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不能直接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成了宋成刚一个结,为了打开这个结,他主动向当地中小学生学习藏语,还下载藏语学习软件,慢慢地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语。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每位村民心坎上,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关怀。从最初的怀疑、观望改变到接受与配合,最后把这一切都当作考验,反而更坚定了扎根农村牧区的决心。

    “村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句话是宋成刚担任第一书记后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在得知伊格社38户牧民牧场在深山区,没有通往村上道路,给牧民群众的日常出行、放牧带来不便,为此,他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最终衔接落实相关资金240万元,全面完成了通往兰达村伊格社牧场13公里道路的修整。为当地牧民提供了便利、高效、安全的致富渠道,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了以往“车难进、货难运、路难行”的突出问题。

    没有集体经济发展,发展动力就尤显不足。鉴于兰达村产业发展薄弱的现状,宋成刚同志和驻村工作队为寻找适合兰达村老百姓的发展项目,从项目的选择、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调研、考察、论证,最终确定养牛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称多县联点帮扶贫困村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兰达村落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良种70头,牛奶14吨,年收入49万元,有效地增加牧民收入来源。

    在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与驻村工作队共为兰达村筹集各类资金1246万元。当记者问道为什么如此卖力,总有回去的时候呀。宋成刚一直直沉默不语,最后说了句“能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当第一书记,一定得带着感情,尽心尽力,否则就变得没有意义!。”

    微感言:脱贫攻坚需要典型引路

    时隔一年,当记者第一次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时,正赶上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节在村里举行,来自广州、武汉等地的近百名蔬菜销售商,考察村里的冷凉蔬菜基地,并签订了购销协议。

    春去秋来,一年为期。姚磨人牢牢铭记嘱托,砥砺前行,一年过去,该村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了蔬菜的产品质量,拓宽了销售市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亩净增产2000元以上,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2016年,全村通过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一跃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村、典型村,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致富带头的先进典型。

    经验提效能,典型引方向。青海和宁夏,两省区之间从地域上来看相隔不远,并且同处西北地区,从脱贫之策上来看,两地有很多政策措施也可相互借鉴,从产业发展上来看两地可选择的产业也有相同之处。因此,在脱贫之路上,我们除了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外,也可借鉴典型,提升效能。

    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艰巨性、多样性、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既要静心埋头苦干,也要及时回望总结,更要典型引路识途,以“低头实干、回头总结、仰头识途”的良好姿态稳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打赢这场全党、全国、全民的头号硬仗。

    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脱贫攻坚离不开典型引路。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先进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为榜样,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找差距、补短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

    一花引来万花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材,通过身边人可以教育、感动、激励身边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学习效仿。对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有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可以避免走入“盲人摸象” “闭门造车”的误区,通过对脱贫攻坚好经验、好做法的学习,从而转换理念、拓宽思路、打开工作局面。

    政策桥:扶贫开发术语解释

    扶贫对象:指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和政府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对象,即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扶贫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指贫困农户相对较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行政村。贫困村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目标对象和基本工作单元。

    贫困县和重点县:指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的县,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贫困地区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实施扶贫开发的基本组织单位。自1986年国家第一次确定贫困县以来,先后于1994年、 2001年、 2011年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进行了调整。 2001年调整后统称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重点县”,不再使用“贫困县”称谓。

    “两不愁、三保障”: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一2020年)》提出针对扶贫对象的工作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是在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背景下提出的。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为连片特困地区,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刚要( 2011 — 2020年)》明确的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包括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吕梁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以及已经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三地州。我省西宁、海东7县(湟中县、湟源县、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县、循化县、化隆县)列入了六盘山片区;黄南、果洛、玉树、海南、海西、海北6州33个县(市、行委)列入了四省藏区。

+1
【纠错】 责任编辑: 潘彬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苗乡之晨
    苗乡之晨
    “发现”号探秘南海冷泉
    “发现”号探秘南海冷泉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
    上海:深水港里布航标
    上海:深水港里布航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37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