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城市相册】老酒厂里的“老伙计”
2017-05-27 09:46:0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重庆5月27日电(李海岚)新华网第三十期《城市相册》带大家走进了重庆荣昌的守“艺”人。不管身边有多少人选择离开,这些人始终坚守着初心,永远专注自己手上的活计,这样的质朴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其实,在历史文化深厚的巴渝大地上,像这样的传统守“艺”人还有很多。重庆北碚区偏岩古镇的国琴酒厂里,就有这样几位“老伙计”,他们每天凌晨三点起床上班,清晨六点开始烤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现代工业酿酒盛行的时代,仍旧保留着手工粮食酒原汁原味的酒香。

    本期新华网《城市相册》聚焦老酒厂里的几位酿酒的“老伙计”,听听他们和酒的故事。

    偏岩古镇坐落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之间,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华蓥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镇,曾汇集许多传统手工艺人。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如今偏岩古镇上的传统手工艺已不复当年辉煌,但依然有一群人,在岁月流逝中坚守着初心。这其中就有国琴酒厂的几位专注于手工酿酒的“老伙计”——国琴酒厂的创始人王承国以及他的两位伙计。图为国琴酒厂的正大门。新华网发(林静 摄) 

    王承国从1972年进入国营酒厂当学徒,1993年退休后自己开了这家国琴酒厂,至今这个酒厂已经在偏岩古镇存在了24年,而王承国酿酒的岁月已经达45年之长。图为年过七旬的国琴酒厂创始人王承国。新华网发(林静 摄)

    “手工酿酒是一项偷不得懒的工作。”王承国说,每天凌晨三点钟他和两位老伙计就得起床上班,开始泡高粱、蒸胚、烤酒、等待发酵。四个人效率慢,两个人忙活不过来,三个人就是酒厂里所有的员工。图为三位老师傅第一次合影。新华网发(林静 摄)

    清晨六点的国琴酒厂里,200多斤的高粱酒糟在一个锅炉里蒸腾。酿酒师傅打开了锅炉盖,白色的蒸汽冲向了天花板,锅炉里的这些蒸汽通过另一个制冷设备变成白酒。酒蓄满一桶,就是100斤,需要800斤左右的高粱。三个师傅每天能烤出四桶酒。新华网发(卞婷莉 摄)

    烤酒完毕,锅炉的上方还蕴绕着氤氲的雾气,四周弥漫着原汁原味的酒香。新华网发(林静 摄)

    酿酒师傅将发酵后的粮食盛出,摊晾冷却。库房里一半的地上铺满淡黄色的高粱壳,师傅们把表面的壳拨开,下面是深棕色的酒糟,酒糟发酵六到七天才能用来烤酒。新华网发(林静 摄)

    几天前发酵好的高粱再被逐渐舀到锅炉里,这个动作三个人重复了半个多小时,锅炉重新被填满,等着明天再烤新酒。新华网发(林静 摄)

    三位老师傅每天面对的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重复的体力劳动,暴起的青筋和结实的肌肉都是劳动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痕迹。新华网发(林静 摄)

    早上八点半,师傅们将最后一桶高粱酒抬进酒窖,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新华网发(林静 摄)

    图为三位“老伙计”第一次合影时略显拘束的手脚。虽然在接受采访时他们有些拘束,但是在酿酒这个手艺上却是“专家”。王承国吐露,酿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打算一辈子守着这个酒厂和他们的手艺。新华网发(林静 摄)

    (林静 杨一婕 陶彦燕对本文文字亦有贡献)

    链接:【城市相册】匠心传承 走进荣昌守“艺”人的世界

 

+1
【纠错】 责任编辑: 唐诗雪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活力悉尼”灯光音乐节开幕
    “活力悉尼”灯光音乐节开幕
    2016年十大最奇特新物种出炉
    2016年十大最奇特新物种出炉
    张骞故里的丝路花海
    张骞故里的丝路花海
    吉林延吉龙山恐龙化石群进行系统发掘
    吉林延吉龙山恐龙化石群进行系统发掘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046329